
初识陈晓旭,在一叶小舟上,泪眼朦胧。纤瘦的身影,素色的衣服,不致惊艳,却直中心扉,这就是林妹妹。王扶林导演曾经说,一开始觉得陈晓旭不够漂亮,化妆之后才觉得像林黛玉。
“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形似和神似的区别。不否认陈晓旭算不上绝美,却是最有黛玉神韵的一个。她的脸虽然骨架不够小巧,却没有一丝多余的肉。某些镜头角度不对,就会显得不那么美,但毋庸置疑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当得起“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描述。
后来开始注意她诠释的悲喜哀忧,仿佛她生下来就是为了演林黛玉这个角色。她葬花,她读书,她写诗,她取笑刘姥姥,她病,她死。一幕幕栩栩如生,记忆犹新。
开始去看她的《梦里三年》,讲述她是如何写自荐信,如何打算,如何排练试镜,怎么拍戏。她的文字细腻感伤,又有一种难得的天真。我明白为什么是她了,因为她有一颗与潇湘妃子相似的心。

泥泞之中,梅花红红白白地落了一地,其中还有未放的花蕾,真的是红消香断了。我从没想到,美丽的生命竟是如此脆弱。我木然而立,心里有些酸酸的。落花犹人呵,谁又能知道自己的命运不会象这落花一样呢? ——陈晓旭《梦里三年》
在她入组之后,写出这样的文字,或许不足为奇。但是在十四岁那年,她已经发表过一首诗,叫《我是一朵柳絮》。十几岁就有这般心境,委实是黛玉最恰当的人选。
我是一朵柳絮/生长在美丽的春天里/因为父母过早的把我遗弃/我便和春风结成了知己
演过黛玉之后,这个形象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她接演过《家春秋》里的梅表姐,反响平平。毕竟林黛玉珠玉在前,起步太高。后来的角色又有谁能够比肩呢?
陈晓旭有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却比林黛玉多了几分坚强果断。早在王扶林问她考不考虑其他角色时,她的回答是“我就是林黛玉,如果我演别人,观众会说,林黛玉去演别人了。”早就可以看到她的人生不限于外表的柔弱。

她经营的广告公司有声有色,十五年,世邦的总资产达到两亿元。弃演从商,抓住时机投资创建广告公司,这些人生重大的转折点,她每一个都果断坚定的走过。
或许是因为她最喜爱的书并非仅仅是《红楼梦》,还有另外一本《简爱》。她的外表像黛玉,内心却住着一个简爱,支撑她有力量做出许多抉择。
包括后来的信仰佛教,剃度出家,不治沉疴,皈依佛门,都可以看出她人生每一步的选择都是坚定而不容逆转的。一段净空法师的讲经带她进入佛教,在确诊患癌之后,她毅然决然放弃治疗,剃度出家。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她要去追寻内心的平静,追求那个没有生老病死的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七宝莲池里,盛开出一朵最清丽的白莲。
2007年2月,她把财产分成三份,一份给家人,一份给佛教,一份给慈善。随即在兴隆寺剃度出家。不过三个月之后,癌症病发,一代奇女子的人生就此完结。享年41岁。
她临走时尽可能周全一切,安排家人,回馈社会,支持佛教,成全自己。可想她如此红颜薄命,安知不是操心太多的缘故。可怜可叹,终究是逃不出世外仙姝寂寞林。
一抔净土,万种柔肠,怎伤心桥下伊人影乱。绿烟锁处,敲棋声歇。忽梦里依稀,香冢泣了残红。更芙蓉水远,似谶成真,倩谁收取胭脂泪。 廿载芳姿,千秋遗韵,才谑笑语中姐妹情深。雁字回时,菱花镜寒。算石旁错落,绛珠偿却夙愿。其离恨天高,如风化雨,听我长歌柳絮诗。 ——周岭挽联
关于陈晓旭,我除了自小时候起就对她演的红楼梦反复看之外,我还有幸亲自到她的墓地去拜访,其实当时也不是刻意去拜访她的陵墓,也是在姻缘巧合的情况下去拜访的,去之前我也不知道她的陵墓就安放在那里。

那是在2013年,我刚读究生的第二年,是一个五月天,天气格外风和日丽,我们班级组织将一次公益活动的主题定义为烈士扫墓。我们去陵园是北京市昌平区天寿陵园,陵园面积很大,还有低矮的山坡,我们需要绕过一大圈才能到达目的地。我们一个班级的人不紧不慢的走着,享受好天气和不上课带来的轻松气氛,在经过一个不起眼的弯道时,突然看见一座白色大理石雕刻的塑像,仔细一看竟然是林妹妹的塑像,大家这才停下脚步细看,发现果然是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的墓地,大家都为这样的奇遇激起兴趣。仔细观察墓地,发现面积大概10平方米左右,墓前有很多人进献的鲜花,实际上尽管在众多的墓碑中不起眼,但整体看起来比较庄重清雅。

《红楼梦》之于中国人是国宝,陈晓旭之于《红楼梦》则是其灵魂,看见陈晓旭就像看见林黛玉活了一般,她演林黛玉给观众的感觉就是命中注定的。终其一生,陈晓旭的命运和林黛玉也非常的相似,且不说外观气质,其才气、举止及最后的结局都与林黛玉十分的相似,最后的结局是遁入空门、早逝。她的一生太短暂了,如果上天再给她几十年的时间,相信她的人生会更加灿烂。

从另外一个大家或许并不熟知的角度开始说起吧。※※※当初进她的公司时,她离开已经整整两年了。其实当时非常犹豫,虽然听过那间公司的名气,但因为那是一家传统广告公司,而我的方向是新媒体——当然当时还没这概念,当时就是指网络——所以有所顾虑,不过,到最后还是鬼使神差地答应了。我想任何一个从小就看「红楼梦」、睡前随手翻阅、诗句典故耳熟能详的人,都能理解我这种「鬼使神差」吧。——那是林妹妹的公司啊……她于1996年创立的广告公司,经过她十年的经营,达到年度营业额两亿元,后,被分成四大块,我去的那一间虽然把最大的一块业务转手给兄弟公司,但据说仍然是保留得最完整的一块。进了公司最大的感受,就是那种特别的——应该称之为「企业文化」的气氛,我还从来没有在其他企业上感受到过。公司里高层领导们个个温文儒雅,风度翩翩,不论对谁说话,语声低而清晰,声量从不提高,除了有极少数急性子的员工外,其他人身上都看不到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应有的那种紧迫感,而是不急不躁,从容不迫……这是去到那里最深的印象——像是掉进了某个不知年月的平行时空。这种氛围现在想来,其实早已埋下隐患,但令当时的我十分心折——处处都有一种斯人芳踪渺渺但香魂犹在之感,公司里没有人提起她,但她的影响无声无形,无处不在。
林黛玉」一角竞争激烈而她最终脱颖而出,她非常清醒,她把自己的缺点与优点都看得明白,然而那就是一个非她莫属的角色——那似乎是一场宿命。「也许我在长相、在表演,或其他单方面不如别人,但是在综合素质上,我觉得我是最适合的,演黛玉是为了人生追求,完成一种使命似的宿愿,不是仅仅一个角色追求,除黛玉外无二人选。」这是她给自己的评价,也是导演、剧组认同的评价,同样也是后世认同的评价。辉煌过后,她从演员转战商界,完成艰难转型,起步之时,她的名气帮了她许多。在当初客户还不知怎么分辨广告商优劣的时候,他们相信,「林黛玉不会骗我」。
相比于其他演员,陈晓旭的出镜更显出一种悠然飘来的质感,她的举手投足,似乎都流露出《红楼梦》里林妹妹的那种气质,矜持,内敛,不乏坦诚和率真。即使在戏外,在《艺术人生》这个舞台上,陈晓旭依然给人一种走进大观园的感觉——她并没有和其他演员打成一片,也没有和他们嘘寒问暖,只是静静的出现在那里,观望着身边的一切。而其他演员对她,似乎也是一种尊重、怜爱,如同他们在戏里对林妹妹的态度那样。所以,陈晓旭将林妹妹从文字里带入了影像中,从影像中带进了生活里。究其一生,为林妹妹而生,为林妹妹而存在,如林妹妹一般香消玉殒。
她是商界实力派。饰演林黛玉造就的名人效应使她在九十年代鱼目混杂的广告界脱颖而出,而她却不过多依附名气,而是凭借自己的智慧支撑起她的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