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意义上可能战争电影会分为两种,“写实”和“写意”,而那种“写实”的电影又可分为“残忍”和“真实”。而本片恰恰是“写实”当中的“真实”。“真实”到让人不寒而栗。虽然较低的成本以及固定的几个镜头语言难免让人疲倦,但是这种机械性的重复还是会让人感觉有点不舒服的。我们从中看到了太多太多。我们以往看到的那些关于战争残存的一些幻想一下子就都破碎了。我们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可以很体面的去就义的英雄,我们甚至认为一枪毙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这就是战争,这就是现代战争。
实际战况比电影里更恶劣,俄罗斯在整个世界面前摔了个底掉。俄军的指挥系统在车臣人的全面监控下,炮兵部队拙劣的技术导致炸死的自己人比车臣人多,步兵战斗意志底下,四面围攻的部队只有北面131旅到达制定位置,电影里被围攻的也是这个部队,最后那个眼珠打掉的萨文少校只带着四个人跑出来,全旅报销。
战后报出俄罗斯军队甚至将弹药卖给对面的车臣人,甚至有八名士兵直接卖给车臣人当俘虏,只能通过家人凑钱来支付赎金。
战争题材的俄罗斯电影《炼狱》(Chistilishche,1998),居然和美帝主旋律电影《拯救大兵瑞恩》(SavingPrivateRyan,1998)是同一年出品(甚至还早了几个月),可惜该片一直默默无闻,导致我竟晚了二十来年才看到。本片玩的是仿纪录片风格,拉近的电影镜头很切合巷战题材。可惜受限于成本,画质实在感人,制作略显粗糙,剪辑也不够漂亮,但确确实实呈现出了一种血淋淋的真实感。
看了炼狱这部电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被影片中近乎实战的镜头所震撼,该片的真实感可见一斑。电影的情节并不复杂。俄军和车臣军队围绕格罗兹尼的一家医院展开争夺,医院几度易手。一队俄军被车臣叛军包围,陷入困境。危急时刻,上级的救援部队——一支特战分队及时赶到,并冲入医院支援;一辆T-80坦克在接近医院时履带被炸断,坦克指挥员拒绝了车臣叛军的诱降,用炮火为被围困的俄军打开了胜利之门。
战争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所以有一些道德的底线是不可以碰的,比如战时双方士兵的可能的默契,诸如不射击取水的人等等。还有就是战争之后的道德问题。不说抗日神剧,就连好莱坞大片我都能n刷,但是俄罗斯人拍的这个真不一样。看完了之后能让人心里莫名地憋得慌,不愿意重温一遍的片子。或许这才是真正的战争片,宣扬我们的英雄,仇恨我们的敌人,但是同时向所有人昭示战争的真面目。
车臣战役时西方国家随便指责一下叶酒鬼那边就为了所谓的“国际影响”暂停,然后分裂份子就趁机休整部队、接受“外援”,等实力恢复了卷土重来,而俄罗斯军队则失去了乘胜追击的机会。这样打打停停,政府又缺乏明确的战争目标,一会这样一会那样,不惨败才怪呢。幸好俄罗斯除了酒鬼还是有聪明人的,知道打仗可不是爬上坦克吹牛这么简单,制定好明确的战争目标,不给敌人喘息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