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说《阿凡达》(Avatar)会是一部“神作”——或者至少期望如此——因为今年北美票房虽然创了记录,但那些所谓的“好莱坞大片”中,实在没有真正拿得出手的。年末了,不论中外,都有些“年终总结”的情结,于是乎大家的期望就高涨起来。更何况,“神作”总得要“神导”出品才行,偏生今年大家耳熟能详的几位够格的“神导”都偃旗息鼓,不是没推出新作、就是转移了阵地玩小众;真正镇得住岁末档压轴戏的,还真只有“卡大神”但是,这是否意味着《阿凡达》就是“电影”神作了呢?会开创电影“艺术”的新纪元呢?千万不能这么想。个人认为,“开创艺术新纪元”和“神作”没有必然联系——前者注重前卫而先锋的想法、概念、与意识,后者则需要完美的执行力。“完成”得不好的艺术理念,离“神作”的标准还很远。在电影这行,艺术家是一棍子可以打死一片,但真正能在实施过程中苛求完美、并且也能实现完美的没几个。从这个意义上说,“神作”不仅不应该被吹得如在云端一般飘渺,反倒应该是……像最强壮男人的胸膛那般……踏实,像这种非常坚实、能经受得住百般挑剔的状态,英语中有个非常适合的词叫“萝卜丝特”。是的,我认为,“神作”都应该是萝卜丝特的。
可是,“神作”难道不应该是“深刻”的么?事实是:电影从来没有“深刻”过,而且也没必要“深刻”。个人觉得,“深刻”总得和“原创性”挂钩才有意义。如果电影表达的东西,都是前人思考过、甚至是思考过无数遍的东东,那有什么深刻意义可言呢?我还从来没有发现有一部电影所表达的思想是原创的深邃思考,所有表现的东西都有据可查、有前例可援。在这个意义上,且不说“电影一思考,人类就发笑”吧,至少“前人”是会发笑的。作为一种表现艺术,电影何必要深刻呢?再深刻的主题思想,表现方式很差劲,那也是垃圾;反过来,再烂俗的主题,表现方式新颖以至于令人对同一主题有前所未有的“感受”,那就是表现艺术的胜利。所以,作为“神作”的电影,“深刻”与否是无所谓的。
先说结论:不能。
论艺术成就,《阿凡达》远远不及《泰坦尼克号》。
1998年奥斯卡,《泰坦尼克号》共获得了14项提名——最后斩获了11项奖项,平了影史经典《宾虚》的记录。
而《阿凡达》在当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只获得了9项提名,3项奖项。
所以在观众心中,两部电影谁的分量更重,一目了然。
论商业成就,《泰坦尼克号》的全球票房是超过了18亿美元,但这是1997年的成绩,不考虑通货膨胀是不行的——这项纪录一直保持了十余年,才被《阿凡达》打破。
当然,这不意味着《阿凡达》就不是一部经典之作,只是同样作为詹姆斯卡梅隆的作品,相较之下,略逊色一点。
《阿凡达》这部电影同样具备极高的开创性(这点和《泰坦尼克号》是一样的)。
第一就是对立体实感的3D摄影机的探索,为了拍摄《阿凡达》,詹姆斯卡梅隆的团队专门自主研发了一套拍摄系统。
第二就是拍摄时的交互预览系统,同样是卡梅隆专门开发的,在演员表演的时候,他就可以看到“蓝色纳美人”。
第三,同样是拍摄时的摄影机协同动作捕捉,使CG画面更拟真。这项技术目前应用于很多CG真人电影,开创者是卡梅隆。
对于摄影工业上的开创,《阿凡达》可谓是开了一个时代的先河——但如果仅凭这一点就把之算作卡梅隆的巅峰之作,我觉得是非常偏颇的。尤其是,詹姆斯卡梅隆仍在创作,谁也说不准,他的下一部大作会不会更风靡全球。
就跟之前众说纷纭的华语贺岁大片一样,在不同的标准之下,《阿凡达》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样貌。所以,在评说这部影片之前,我想先把我的评价标准作一番说明:如果你是一个几乎不进影院或者只是逢年过节才进影院看几次电影,主要观影手段是通过网络下载和在线观看的普通观众的话,那么我可以说《阿凡达》想象力爆棚,视听精彩,场面宏大,立体画面逼真刺激,绝对值回你“一年等一回”的票价。
如果你是一个引进大片影院必看、此外有着丰富DVD观影经验的影迷,那么我告诉你《阿凡达》除了完全虚拟的纳威族人的电脑特效出色之外,整部影片并无多少新奇之处,加之故事老套节奏稍缓,导致观影过程中给人的感受波澜不惊,并没有什么超强刺激和快感,立体画面同之前公映过的其他立体大片相比并无明显提高,有负于本片“年度最受期待大片”、“卡梅隆十二年磨一剑”的作品之名。在这两种评价标准下,如果以前一种衡量的话,就没什么探讨的必要,“好”就一个字,而且在这种评价标准之下,90%的好莱坞大片都堪称水准之作;如果按照后一种标准衡量,才能在充分的观影经验基础上,讲本片同其他大片以及导演本人其他作品的横向和纵向比较中,细致分析影片的各个层面,从而给本片一个准确的定位和评价,本人下面对《阿凡达》的评论即是基于后一种评价标准。
不要迷恋《阿凡达》,对中国电影人来说,那只是个遥不可及的传说——以我有限的智商推断,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阿凡达》对我们的“遥不可及”几乎是无限的。我们看的也并不是《阿凡达》,而是一个叫詹姆斯·卡梅隆的怪蜀黍长达十三年的寂寞。
技术上的细节我并不掌握,不过单从个人观感来看,《阿凡达》对3D电影的推进堪称里程碑式的。当你面对IMAX制式的巨幕,戴上红蓝眼镜,耳旁呼啸着震耳欲聋的环绕立体声,再看着铺天盖地的Na’vi人和潘多拉星上的怪兽如滚滚洪流而来,那种震撼感够资格载入史册了——1895年12月28日,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咖啡馆里放映《工厂大门》和《火车到站》时,人类曾经感受过这种震撼,时隔百余年,已经被好莱坞的视觉特效搅得普遍审美疲劳了的世界观众们,终于在《阿凡达》里再一次感受到了久违的震撼。
不能,感觉终结者2和异形才是卡梅隆的巅峰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