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现在乱象横生,前有为了小局导演无厘编剧仅想单靠明星让观众买单,后有为圈钱而圈钱的节目变电影的《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对电影艺术的冲击。中国喜剧电影的未来之路在哪里?
喜剧不仅仅只是为了搞笑而搞笑,而是要让观众从搞笑的信息中提取到现实的意义。
《人在囧途》讲述发生在春运归家途中的有着典型代表阶层的老板和民工两个人物的一路囧事,故事贴近生活,真实反映了中国老百姓每逢过年最关注的春运现象。
夏洛特烦恼,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屌丝的心声,以及怀揣恶心梦想的不真实的意淫,最后还是回归到当初的美好。
每当有一个好的苗头,中国现象就是狂打狂追,为了利益反而丢失了当初坚定的态度。如果再长此以往下去,我们的中华特色就真的会成为形形色色。
周星驰式的中国香港喜剧电影时代已经过去,做当代中国喜剧电影,就需要做有坚持,有态度,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拍片,做有自己特色文化的中国象征喜剧。
单单看到韩国的纯爱和惊悚片,日本有动漫,纯爱和推理片,印度有歌舞和励志片,泰国的血腥恐怖片,看到他们在自己文化产品上的努力和认真,以及他们对自己国家传统、现状、命运和出路的种种问题真诚,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不禁感叹,不管这个国家和民族或贫穷或强大,只有找到自己的信仰,能创造出属于自己优秀大气领先于世界的精神性文化。
这些都是票房决定的,也都是为了争夺更多的票房。
观众市场中,有为数众多的喜爱喜剧的人,这部分人的票房贡献给哪部电影,除了取决于电影的精彩程度,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知名度。
现在市场上的喜剧国产电影,多数都是以某件事为中心,各种包袱笑料穿插其中,剧本容易改造。
喜剧电影不需要太多特效,这就造成准入门槛低,投入产出比高,大量资金涌入喜剧市场。
电影市场口碑化严重,一部电影,就算低成本、无明星,只要能够满足观众的某些兴趣,都能够有大量的票房收入。
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太快,大家在业余时间,都希望能够放松心情,这就导致对喜剧电影的需求增大。
但是日益增长的观众需求,和优秀喜剧电影的缺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量的资本涌入,并没有给喜剧电影的发展带来根本性变化,而是多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
资本的涌入,根本还是为了圈钱,电影质量得不到保障,国产电影中充斥着低质量的喜剧电影。
毕竟电影行业果然还是太赚钱了吧。现在是无论是从前是从事什么行业的人,都想要来分一杯羹,仿佛电影是一块大肥肉,谁想要啃都能上来啃两口。
那么这么多类型的电影,哪一种最好做呢?文艺电影首先是没戏了,因为毕竟需要一定的素养和基础,要不然文艺不起来,而且文艺电影比较小众,不一定赚钱。那么拍摄一个打打杀杀的功夫片呢?倒是可行,唯一不好的就是成本太高了。最后,喜剧电影中招了。毕竟喜剧电影不需要高昂的资金投入,对拍摄场地也没有要求,而且喜剧电影还很有市场呢!低投入高回报,没错就是它了!于是一堆能行的不能行的转行的业余的,都来做喜剧电影了。
然而做电影毕竟不是过家家,也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么多本着盈利明显的功利目的来的戏剧电影,说白了就是圈钱,你说这个质量能好吗?最后成片的,自然也就是一堆不知所云吵吵闹闹的所谓“喜剧”电影了。
因为现在的爆米花电影都赚到了钱,于是编剧们不再认真琢磨剧本了,这就导致呈现出来的喜剧电影缺失了人情味,而人情味也恰恰是喜剧电影最需要的东西。
细数近几年的喜剧电影,会发现质量过关的屈指可数,大多数则是披着喜剧的外皮,实际上都是在拼凑一些老生常谈的梗。要说有哪一步达到了喜剧的标准,我觉得前几年的《夏洛特烦恼》做到了。
喜剧并不是一味的搞笑,它需要情节的支撑,但是国产喜剧在不停的创造戏剧矛盾,这让观众感到非常累。这就导致现在大家不愿意看国产喜剧,因为都觉得很尴尬,为了取悦观众而制造的梗,无法吸引人看下去。
前面说的人情味,它在《夏洛特烦恼》里就体现出来了。《夏洛特烦恼》看过的人都说搞笑,但是为什么它的口碑好呢?因为它的笑点恰到好处,电影里的人物说出来的话和做出来的事确实是搞笑,但是最主要的是符合了人物性格和剧情设定。这就是人情味。
而反观今年的喜剧电影,就比如《鲛珠传》,从头到尾都是尴尬。演员浮夸,情节吵闹,看完之后脑袋疼,恐怕只有粉丝看的时候能笑出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