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邓丽君为代表的一部分人带动的。今人看来,邓丽君的甜美嗓音人畜无害,可在当时,邓丽君可是台湾当局手上的王牌糖衣炮弹,灌了好几张“反X救国”的唱片,到金门前线劳军宣传也不是稀罕事,所以官方抵制也不是无理取闹。流行音乐作为一种音乐形式,无所谓高低贵贱。但很多歌曲中那种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思想倾向,却是很有害的。同时,流行音乐也是一种被驯化的艺术,无论是起自黑人乐队的爵士乐,还是充满叛逆精神的摇滚乐,还是讲述平民生活的乡村音乐,最终都成了娱乐工业中的一份子,与社会现实愈发遥远。鲍勃迪伦倘若出道于今天,怕也只能被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淘汰。欧美歌坛也概莫能外。《怎样鉴别黄色歌曲》是在流行音乐(当时主要指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音乐)刚刚涌入大陆时出版的。虽然名字奇葩,但内容都是当时的中国音乐界大佬们撰写的(某十年活跃的音乐家当时很多还在坐冷板凳),而且是正经的评论文章,从流行音乐的历史、发展、特征、内容进行全面分析,不是某些人脑中的“砸烂邓丽君的狗头”的大字报。至于该书的观点,现在看来把流行音乐一棍子打死未免武断,但结合当时的文化环境,是红色革命文化在官方默许下极速衰退,西方文化迅速填补群众精神空间,从解放区走来的音乐家们对此进行的激烈反抗也是可以理解的。至于官方对此的配合,也有阿Q的本家维持国内稳定的目的。
直接原因是,音乐市场不够发达。因此爱情主题比其他主题更容易流行,创作门槛低,传唱难度也低。事实上世界其他范围的流行音乐中,情歌所占比例也很大,但是中国的比例相对来说大得有点不忍直视。在周王陶林的年代,乐坛百花齐放,我们可以接触到更广阔的主题和风格,题主所说的《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也是那个时期的歌。最近几年进入我们视线的这样的非情歌,渐渐少了。地下音乐当然还有许多主题,可是不为人熟知。这其中原因就是,华语乐坛日趋凋零。除了友情、亲情、梦想等常见的非爱情主题,更多的还有迷茫、压抑、恐惧、自嘲、大爱、历史、战争、家国、信仰、生存等等主题。
香港的粤语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也是多样的,观察的对,大部分是情歌。很多批评家也批判过这点,但是我们要先理清流行歌曲的要义。首先流行歌曲是商品,目的就是获利,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自然作词人作词就要使歌曲流行,抒发个人感情相对没那么重要。年轻人是歌曲市场的主力,而爱情恰恰是最容易获得年轻人共鸣的,那词人投其所好,无可厚非。内地作词水平远远不及香港,所以会更多的选择容易写的爱情,而不是人生,生死,怪异,无常等。有时亦会考虑到市场会对爱情题材厌倦,此时便会多些其他题材的词作出现。
爱情主题.是中国最爱的主题.接受度高.商业因素助长.跟中国环境也有关系.作曲人最切身感受亲身经历.有关.经历战争你就有切身经历就能写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