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最重要两大要素是:讲了什么故事,想要说明什么。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后,再谈振聋发聩。这两者的关系,就跟根和枝桠一样,故事讲好了,道理才能呈现好。
好电影大部分后者都是水到渠成的,《黑暗骑士》里小丑的那句“why so serious”,《一次别离》里最后两个小孩怒目而视的那一幕,《无法触碰》里黑人带着脑袋以下全部瘫痪的男主超速狂飙,骗过警察后两人的狂笑,这些叫做水到渠成,电影不需要用某个角色突兀地总结概括式长篇大论,告诉你“小丑是个疯狂的无政府主义”,“阶级对立最后造成了两个小孩孩童世界的崩塌”,“这个满身痞气的黑人用这样的方法让男主找回了活着的勇气”。这些作品想说明的,不应该以读后感的形式出现在电影里,这些字句只应该出现在影评里。
观众是有脑子的,也不是瞎子,你把故事讲好了,道理自然就呈现好了。
导演,编剧和摄制组应该是呈现者,而不是审判者。把你想表现的东西,好好拍好了,让作品自然地给观众带来感受。即使是如《记忆碎片》《穆赫兰道》这样比较生涩的电影,也只是在结尾以一两句话说一说记忆与存在帮助观众理解,故事讲好了,这叫画龙点睛。
然后再来看这些比较烂的国产青春片,故事讲得一团糟,还急着用小学生写作文的方式借主角之口表达一下全篇作品的中心思想,这个行为,叫急功近利。比如某时代,一阵莫名其妙地撕逼之后,由顾里声嘶力竭地喊出”没有物质的爱情就是一盘沙!“,这个是你作品呈现出来的东西吗?又是闺蜜之间搞男友互换,各种撕逼狗血的事情,呈现出来的,难道不是”生活中有一群正常的人类做朋友是件多么幸福的事“这种东西吗?你那些狗血的玩意,跟感情有个毛线关系?
故事讲不好,讲了一堆逻辑混乱,乌烟瘴气,狗血淋漓的故事,还一本正经,道貌岸然地搞价值输出,完全一副审判者,智者的姿态。这行为概括一下,叫“不仅污染观众的眼睛,还强奸观众的价值观,最后侮辱了观众的智商。”
再其次,你要是不那么重视作品的内核,人文层面品味没那么高,拜托你能不能呈现点正常美好的东西,故事情节不出彩,像奥特曼一样告诉我们邪恶不能战胜正义,至少也算正能量了。同类作品,像那些年一样,把暗恋这种美好,像珍珠一样呈现出来也要比你乱怀孕,乱出国,乱撕逼,最后老情人藕断丝连档次要高得多啊。再其次,实在拍不好青春片,至少攒点人品,给大家的青春,留点美好的空间好不好,谢谢你们了。
今天做了一个梦。
梦见我重新开始大学生活,这个大学在我梦里的色彩都不一样,他是彩色的,他有大操场,大食堂,还有一个大剧场,所有的人都很好看,所有人都是皮肤白皙。
俊男美女,爱恨情愁。
好像,这才是大学该有的样子。
醒来之后,我心里在想“如果我以后成了明星,我一定要演一部这样的电影”
但是转念一想,有什么用?又不是我的青春。
这些青春片,都很热门,却不真实,不是普通人的青春,低分自然很正常。
我听说过,身边的人,过着和青春片里面,一样的人生。
爱情追逐游戏,怀孕,打胎,吵架,分手。昨天,女生傍大款,做妈妈桑,劈腿,约炮,小三。
看起来好像很精彩,但是,却不是我的青春,听到这些故事,我反而会庆幸我不是主角。
其实我真不知道,自己是活在地狱还是活在天堂。
但如果是我,这样的青春,不要也罢。
我知道,我已经活得很精彩。
我们都活在自己的青春片里,没有打胎,没有残酷,没有需要面对毕业分手的感伤。
我们宅,在宿舍吃泡面,在宿舍睡懒觉,没钱去酒吧,在宿舍放音乐自嗨喝酒,装逼忧伤想抽口烟,却又胆小,又或者是在宿舍组团玩游戏,失恋了出去醉一次,吐了有人照顾,考试打小抄,作弊,八卦,去食堂抢饭吃,上课抢座位,逃课去旅游,打工赚钱,实习工作,吵吵闹闹,平平淡淡,但是很充实,这才是青春。
无关爱情,无关残酷。
这才是我的青春片。
我其实一直都感觉,并不只是中国青春电影片不好看,不真实,不touching。是而是描述人类互动的电影都并没有focus在人本身的互动上。
反而是过分迷恋各种形而上、dramatic的情节“堕胎、失学、吸毒、死爹死娘、白血病、爸爸爱上了哥哥( ̄旦 ̄;)~”
一厢情愿的忽略去了人类互动的本质。哪怕是好好坐下来聊聊天,聊聊人生,聊一天。
毕竟编剧们分分钟都想搞个大新闻,才会迷恋这种简单套路、毫不费力呀。
就像是当年韩国爱情影剧疯狂迷恋“绝症、误会、生离死别一样。”
太方便啦~我屙个屎的功夫就可以编十个从白血病的后弟到失踪十年睾丸癌同桌的爱情悲剧。
一个好的描述人的故事,不是要说一些戏剧化的堕胎、流血、暴力的情节。
而应该是把聚焦放在人本身身上,我们看到的青春应该是自己曾经的倒影、我们看到的可能是我们身上曾有的认真、迷茫、彷徨、热情、天真、甚至是愤怒。
是每一个“我”造就了故事、而不是故事造就了我们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