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陈宝国让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其实是个大反派:电影《神鞭》中的无赖玻璃花。为了符合这个人物,陈宝国每天要把一个磨薄了的扣子放进自己的眼睛了,据说当时和一个天津的混混住了好长时间,被认为是通缉犯还在车站被抓过……《大宅门》不说了,称得上是国剧,陈宝国在里面饰演个性张扬的白老七。陈宝国自己评价说,“一个演员从一张白纸,到有所知,到走向成熟,其中应该有一些很重要的转折点,白景琦就是标志我成熟的这么一个点。”剧中有一段陈宝国疏通姜文的戏,长达5分钟的长镜头,从全景到中景再到特别面部表情,从动作到神情再到说话的腔调,两人把假意寒暄中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演活了,一个大写的牛!很多男演员一旦上了一线二线,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不重复角色。但是真正对演技自信的演员,永远不可能演出重复的角色。比如皇帝戏,陈宝国演过《汉武大帝》的汉武帝刘彻、又演过朱元璋、还演过《大明王朝1566》嘉靖帝,但每个帝王既不会重复,也不会让观众感到隔阂。刘彻那句掷地有声的“寇可往,我亦可往”听得人血脉偾张!《北平无战事》的徐铁英是个察言观色的“小人物”,玩弄权术让人恨得牙痒痒。在拍摄五人小组审判会议时,陈宝国连续三天没有一句台词,只是坐在一旁给别人作反应,拍到后来导演们都觉得不好意思了,陈宝国却毫不在意。
我心中有三个角色让我记忆尤深,李雪健老师的宋江算一个,现在跟身边的人聊起来大家对他的宋江恨的咬牙,演员的演技到这份上真可以自豪了。第二个是李明启老师的容嬷嬷,听说李明启老师当年出去买菜都被人打了,角色活到让老百姓人戏不分,代入感这么强,李老师这也是独一份了。第三个,几年前看《北平无战事》,最后徐铁英回到北平,在方步亭家里露面的时候,我当时对这个人厌恶之极,随即又笑了,现在电视剧滥竽充数者太多,剧本粗制滥造,很多好演员也出烂戏,多少年看电视没有这种感觉了。陈宝国形象条件比王志文,李幼斌,李雪健等人好,戏路比陈道明宽,演技又是个中翘楚,中国电视剧没有比他成就更高的了,这几年拍的戏数量不减,质量不降,很难得,希望他不要太快退休,我期待他每一部作品
三十年来身影横跨电影、电视剧和话剧舞台,陈宝国已经逐渐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在八十年代中,在一系列的电影角色塑造中,陈宝国做了很他作为优秀演员必经的不断探索和成长过程。他很早就开始拍摄电视剧,并得到过大众电视金鹰奖的肯定,他主演的陈家林导演的电视剧《武则天》,扮演唐高宗李治。陈宝国终于把一个懦弱无能的李治演的有情有理,非常讨人同情。而在郭宝昌的心血之作《大宅门》里,陈宝国扮演的白景琦,虽然叛逆,但又有情有义,顶天立地,陈宝国在剧中俨然成为了扛顶式的人物,成为了这部剧成功的关键砝码。他演绎的角色都很有震撼力和感染力。
陈宝国二十多年悟出来的演技之道很简单,“吃演员这碗饭,就得踏踏实实地演戏,这才是根本中的根本。”所以与很多演员几个剧组来回串戏不同,陈宝国特别挑戏,这么多年一直坚持不跨组、不跨戏的原则。这种坚持的效果也没啥特别值得炫耀的,反正一天满满12页的台词随便上。而且作为一个演员,几乎没有一部烂片,成了品质担当。在演《大河儿女》时,对手的印小天也说陈宝国作为一个大神级的演员,从来不迟到,不但自己的台词一字不落,连对手演员的台词也全部背得下来。
陈宝国演什么都是眼睛瞪着脸板着,看着就是单调呆板,角色缺少人格魅力,和他获得的众多奖项不匹配。对他的印象是奖能拿就拿,不在意用什么方法获得。儿子能带尽量带着,不管是不是那块料。广告能做就做,不管有没有疗效,给钱就行。比起李雪健,陈道明这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他真的差一截
陈宝国这么多年塑造了一些不同的角色,都深入人心,但看多了他的戏还是觉得有较多雷同成份,老北京的二货那种类型较多,细腻的柔情的不多。另外他的道白也是北京腔儿多,纯正标准普通话少有,所以演高、大、全,伟人少。我喜欢他,还盼他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