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抨击一下说赵本山小品低俗的人一下在80-90年代初,我国的素质文化当然没有现在高,国家再往高处走,我们的欣赏水平也在往高处走,你不能拿今天的教育文艺和以前的教育文艺对比!我们的前辈在摸着石头过河,当初他能想到的就是给我们制作笑料,希望我们能在春节时期解下一年的压力,高高兴兴的迎接我们新的一年,换做是你,你不一定做的比他好呢!赵本山的小品,如果你欣赏起来,想提取很多的文化营养,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本山老师的笑料和包袱都是很好的,气氛也是不错的。想起每年的春节,都能吃着饺子看着本山老师的春晚,是很温馨的一幕,那时,我们是开心的,虽然生活条件没有现在好,也只有过年的时候,有新衣服穿,来很多客人,领着长辈的压岁钱。
我老家是黑砍的某个三四线城市,记得那是1996年的夏天,我还小,城市的中心广场上,贴了一个海报,有人拿着大喇叭不停的宣传,我记得海报上是《下个月xx号,赵本山和你换大米》。每个路过的人,都被这个「赵本山要来啦」的消息吸引,兴奋的不行,互相奔走相告。到了那天,广场聚集了密密麻麻的人,我们没法走到近处,只能远远的看着。没有大屏幕,没有高质量的扩音设备,只有一个小小的身影,和前排人群不时爆发出的笑声。出奇的是,就算看不清他,也听不清他说什么,但是没人愿意走,前面的人乐,后面的人就跟着乐。
那一年,赵本山在全国还谈不上影响力,只是受东北人喜爱。但,那真是实实在在的喜爱。
我没法评价他,只能说他带给我很多欢乐。
我们来举个例子,单看“这个可以有,这个真没有!”这样的对话,有意思吗?相信没人会觉得这样干巴巴的对话有什么好玩的,但是把这两句话放在《不差钱》里面,经过了一些了的这也没有那也没有的铺垫之后,喜剧效果就出来了。这里面包含了两个矛盾“赵本山没钱还想装有钱请客吃饭”、“西餐厅里要小鸡炖蘑菇”。大家看的国产中很自然,被矛盾引导着等着看赵本山出洋相,然后当爆点来临的时候,乐趣是成倍的。
说实在话,我真的很喜欢赵本山小品,他的小品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欢乐,每当除夕夜晚,全家人边包饺子边欣赏春节晚会,等待本山老师的小品,当年夜饭开始时,一边吃饺子一边品着本山老师的小品喝点小酒儿,那是该有多么惬意呀?以后这样美好时刻再也不会有了,现在的春晚已经没有了期待,还说他移民加拿大了,本山传媒已经出面澄清了,有些人还是不依不饶。
赵本山的小品很贴近生活,很接地气,他演的大部分都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很真实,很平凡,让让人看了有种亲近感!赵本山的小品语言诙谐幽默,充满情趣,加上他那独有的东北话,听起来让人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赵本山非常善于刻画小人物,很好的把东北二人转的元素融汇到了小品中,使二者能很好的结合,使他的小品更加显得有血有肉,有灵魂。
喜欢赵本山的小品,他的小品很接地气,做为一名草根演员,能为广大观众带来欢声笑语,实属不易,特别是他的幽默风趣更深入民心,让人们回味无穷。虽然,近几年的春晚再也欣赏不到他的小品,但是,他给观众留下的开心欢乐将留在记忆中,不会忘记曾经在小品舞台上取得成功的赵木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