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观看了陈翔六点半的《废话少说》。一开始几个镜头还蛮有比格的感觉还不错,怎么也总算是大电影了,不是小短剧了果然风格一下就看出来不一样了。从葱总一上台就感受到了他一贯的乖张的表情语言,台总掏出他那一根“大家伙”的时候也是喜感十足 ,一开始还看葱总正儿八经的和客户谈事情,等到介绍科研团队的时候气氛就不对了,清一色的白大褂倒也没什么,桌子上一堆试管瓶瓶罐罐也没什么,等到介绍后面那个拿三角板的家伙的时候我就蒙蔽了 ,这是小学老师还是初中老师啊,坑人的吧,果不其然,就看葱总拿出一双绑了个大电源的鞋,一直忽 悠台总,还不忘渲染一下爱国气氛“我们只有一种钞票不识别,不是不能识别,是不识别,那就是日元 !”前面这些戏份一直都感觉还不错,不能说爆笑,但也一直保持陈翔六点半喜欢讲冷笑话的风格。
《 临终千言》是我以前在网上推荐里面看过的一个电影,大概意思就是一个黑人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的 好“口技 ”登上了人生巅峰,后来家里长了一颗树,他一讲话树就掉叶子,等叶子掉光了主角也就死了 的故事。在《废话少说》里就变成了一个倒走的钟,走到十二点大葱也要死。这不都一样?这种事每个人都有个看法吧,好听的叫借鉴,说难听的叫抄袭。到底说是借鉴还是抄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本来我感觉评判标准就很模糊。或者按照大众的眼光,模仿的多了算抄袭,模仿的少了是借鉴、致敬?
六点半大多数点子我都喜欢,面对同样的怪钟死局,前辈人和后辈人的做法截然相反:老一辈人选择坚守,死扛到底。新一代人选择竖起中指,一往无前。然而物极必反,发挥到极致,反而绝处逢生。就我性格来看,假如我面对那样一个钟,我大概还是会选择他老爹的做法吧:不说话!毕竟,其实我们拥有太多太多了,各种器官,各种官能,能触摸,能闻花香,能品美酒。不说话也挺好,莫言道可道非常道。
我网友是电影的后期,片头第一个铁锤。她说铁头无敌上映前,大家猜第一天的播放量,她的猜测数据是450W,还有人300万,没想到反应这么好,整个人松了一口气,几个月的辛苦得到了回报。我第一时间借了朋友的会员看了一下,挺不错的。演员演技在线,故事也合理合情。算是中规中矩吧。
在《陈翔六点半》里面有一段就是:有妹爷无笑点,妹爷的号召力真的是很强,妹爷摆摊烤串的时候,朱小明买了10块钱的烤串,结果陈翔直接拿走了两根烤肠,朱小明顿时过去一顿打,哈哈,当时他的表情啊,太逗了,而且也反映了一些社会现实的问题,我觉得还是挺好的,
《陈翔六点半》中有一段闰土在公交车上遇见球球一见钟情的一幕,本以为是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结果却是闰土的想象,闰土想着和球球准备结婚,结果被要20万的彩礼和车,二话没说就是一巴掌,看见球球挨打真的是很心疼的,不过这一幕也是反映了当下的彩礼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