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在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认知:第一,以前的影视片(剧)都是良心制作,从编剧、导演到演员都很敬业,除对艺术追求外没有被利益熏染,大家就是一个团体,只想着出精品被观众认可;第二,老一代影视团体制作人们,对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很深的了解和热爱,将继承作为自己的义务并履行实践。象《红楼梦》的制片人王扶林先生、《西游记》杨洁导演及《济公》的扮演者游本昌、词曲家闫肃等老先生,等等。(她)们不仅留给后人的是经典,更是一种浸入骨髓、我们无法企及的传统文化的发扬精神;第三,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人们受外来思潮的冲击,继承和发扬已经成为过去式,只注重眼前利益,影视圈尤为突出,制作出的影视剧(片)、造就的明星等,除追星一族外有多少是有文化底蕴的,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所以象上述经典影视、歌曲永远都是中国人的骄傲,越显得弥足珍贵,这些不是吹出来的,是老一辈呕心沥血、用一生的学习实践打磨出来的。每每谈起这个话题,除了汗颜就是无尽的遗憾……
现在的电视剧之所以再难有如此的经典,一方面和演员有关系。“孙悟空”六小龄童,“济公”游本昌等之所以成为难以磨灭的经典,是因为他们本身已经积累了很多的阅历和经验,对于角色的感悟很深。这种深刻不是看剧本凭空想象出来的。看现在的演员年纪轻轻的就挑起了大梁,他(她)们的表演很多都不接地气,怎么可能创造出经典人物与角色呢?更严重的是,为了多卖钱拼命被剧集注水,现在还有40集以下的电视剧吗?看看经典的《西游记》才20多集,经典的《济公》+《济公活佛》才12集,“浓缩就是精华”,说的就是这个理啊。
我觉得什么事,都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环境。一是当时电视机刚兴起,国内影视制作不成熟,资源极度匮乏,所以当时西方引进的译制片比较多,国产剧少。二是济公西游记封神榜等电视剧是传统神话故事,真正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很容易接受。总结起来片少人多。
首先是用心,是全体上下齐心协力把作品弄好,都实在,不坑观众!几年出一部电视剧!现在是一年出几部,都赶时间,虽然也是用心,但是是很用心赚钱!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原来人们的选择性少,不如现在的百花齐放,眼花缭乱了!
从前的电视剧注重每一个人物的刻画,不偏不倚,现在总感觉更注重男女主的戏份,其他的总觉得是来打酱油。
从前的电视剧不急不慢地拍,剧组和演员团队的时间足够充裕,而现在的剧组和演员团队更追求的是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