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价值观,国际政治观——《穿普拉达的女王》。 其实我也不知道什么是时尚?当然做男生似乎我并不是十分去关注时尚。时尚的英语应该是“fashion",这个单词还有一个动词意思是”制造,形成“,我觉得这样就不难解释所谓的时尚,实际上就是某些拥有”时尚霸权“的个体或组织控制的一种“话语权”。 原来看到片名的时候,不禁会有这样的想法,觉得也许又是一部比较媚俗的介绍时尚的强大号召力的影片。原本是并不打算去看的。只是因为英语课上老师良心发现房这部片子才有幸一窥该片的真面貌。其实一只觉得时尚之都算是巴黎,而纽约并非是时尚之都。而影片把《天桥》杂志放在了纽约实在是有一点点的不够体现其引领时尚的先锋的作用。但是不得不说,这片并非是一部宣扬时尚的影片,却恰恰相反,是一部反对时尚,以及少数所谓的“时尚的弄潮儿”把持的时尚霸权的影片。
当然要是大家从中看到的只有琳琅满目的衣服,首饰,那也只能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相当于司马相如《上林赋》的毛病,极尽奢华而讽喻不足,“劝百讽一”有点明显的虎头蛇尾,又或者说是美国人的厉害之处,他们把宣扬自己的“意识形态”揉进了浮华之中,让广大观众在为金光闪闪的时尚叹为观止的时候不自然地在潜意识中接受美国的思想意识,思想意识又是什么?一会再说。这样的说法是有根据的,美国人这样的“为无为而天下治”的偏方是不只一次奏过效的。至少美国在六,七十年代的禁烟运动就没有像我们只是刻板的说教,而是迂回曲线的“救国”。通过媒体电视将吸烟者的形象塑造成,混混,流氓,小偷,妓女,等为人们所不齿的下流社会的代言人,使得人们开始从本能上开始对烟草的厌恶。那么美国人又想从影片中白打什么样的价值观或是宣传他们的什么理念?
梦想跟现实之间的距离从来没有这样曲折过。不过是希望做一名普通的记者,却不得不伺候一个苛刻的老太婆。想想吧,同志们,你的工作再艰难,至少你的上司不曾要求你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去帮她找一架飞机来穿越黑夜。所以奋斗在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兄弟姐妹们,当你们咒骂上司的时候,想想Andy,或者你内心会有稍稍安慰。而身在高位的你,或者你在辱骂下属时,也可以想想Andy的选择,你为之坚守和追求的,也许并不是他人世界里的风向标。 很多人都说Andy是灰姑娘,是的,卑微如灰姑娘,也有自己的梦想。而强势如Miranda,当然更有她指挥一切的理由。
其实工作本身无可厚非,时尚本身也无可厚非,虽然结尾处,我们的灰姑娘还是返璞归真,重拾素面朝天的生活,但这并不能说明时尚是糟糕的虚伪的做作的无聊的,这恰恰说明了,每个行业适合的都是对它充满热爱和梦想的人群,纵然有误打误撞的好运来引入与此无关的人,也无法改变这些人群对自我梦想的坚持。只能说,Andy的故事,是一场梦想跟梦想的对决,而非扁平的灰姑娘与恶毒后母的故事。最终,电影中两个女主角都没有妥协,她们各自昂着高昂的头颅,执著着自己的梦想。 Miranda的出场很有意思,她要来公司的时间提前的消息一传播,人人自危,个个慌乱。这不是特别的现象,你我身边总会有一个这样强势的领导。
“不,你做得还不够”“当你众叛亲离的时候,你也就该升职了”——《穿普拉达的女王》。
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到了世界著名的顶级时尚杂志社面试,由于性格原因,意外的被杂志的主编录用了。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不知道外面有多少人在争抢这个位置,而她,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女孩就这样被接受了。让之前的同事都不敢想象。说说这个主编,从电影的一开始对她的性格就做出了极力的渲染,她一出现,整个公司从上到下无不打起十二分精神,生怕有什么事情没有办好或者得罪了她,用惶惶不可终日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在这样一个时尚气息浓郁的环境里面,一个刚出道的小女生显得与她格格不入。在经过努力适应这样疯狂的环境之后,仍然没有得到自己上司的赏识,而自己的一个过失就会遭来一顿数落。在心情落寞之际,她找到了公司的资深设计师,述出了心中的不满,并且在设计师那里得到了一些启示,同时明白了今后做事的原则。在设计师的帮助下,她从头到脚都纳入了最新的时尚元素,女人就是女人,打扮过后的效果完全不一样,其品味顿时提高了N个档次。有时候想想,时尚,也就是换一层皮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