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很好,但片名并不恰当。它应该叫《中国精英家庭中的零零后》,而不是只叫《零零后》。因为用年代划分一个群体,是有失偏颇的。因地域,因阶层,因个人情况,都会有巨大的差异。我不同意一些知友对零零后的称赞,觉得下一代人如何如何优秀。如上论述,你只能说,精英家庭中的孩子,是如何如何优秀。而这几乎是理所应当的,这个道理自古皆然。毕竟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享受的生活环境,几乎是全国最好的。但这种优秀,也许只能代表全中国所有孩子的前5%。而剩下的95%中的不少人,在你没看见的地方,辍学,打工,读普高,读技校。有些人认为,这个时代的孩子是幸运的,因为信息时代减小了教育之间的差距。但有时候,我真的特别怀疑这一点。精英家庭的孩子,有鱼又有漁,他们可以在课余,用合适的方法尽情捕捞知识大海中的精髓;而那些普通家庭甚至贫困家庭的孩子,学校教育就已经落后很多了,网络恐怕只会进一步加大这个差距,因为他们既没有鱼,也不懂漁。我希望大家认识到一点,那就是随着贫富差距的加大和教育资源的分化,下一代孩子之间的差距,会比我们这一代更甚。在我们这一代,一个农村孩子也许还可以和市长儿子做同桌,但零零后这一代,甚至是一零后,我觉得几乎不可能了。纪录片很不错,展现了这些孩子丰富的内心。但,零零后,真的不只是纪录片里的这几个而已。在我心里,同类题材的纪录片,只有一部是真的算得上视野广阔,有血有肉,发人深省。那就是前几年在央视播出的纪录片,《高考》。
《零零后》里表现出来的少年儿童,是一个我见过但和我相去甚远的群体,其实早在湖南卫视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里已经从侧面展示了这一点!我看第二季的时候,这种印象还不是很深刻,到了第三季,有一个环节,是爸爸不在孩子身边,让孩子独立和周围的外国人沟通,结果有两个孩子才六七岁的样子可以流利的用英语和外国人进行沟通,但是我就觉得哪里不对!的确,我们现在在强制学习英语,有利于人和世界接轨和国际交流,但是这些自小便能够流利的使用英语的孩子,显然和我们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看了几集很感慨。北京孩子的零零后,说实话,纪录片里的大部分主角们的家庭条件放到全中国在同年龄段里应该可以排到前百分之5,说是精英也不为过。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对外界更多更广的接触,所受的更好的教育让他们能够更加充分地思考。13 4岁的思想和表达甚至比高考之前18岁的我还要成熟,这就是差距吧。不过既然央视这部纪录片就叫零零后,我想不应该只着眼于北京,这些叫零零后,小城里的,山区里的也叫零零后。不过对于后者,可能拍出来的东西也是千篇一律,索然无味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