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一般的梦中,背侧前额叶皮质受到抑制,影响了逻辑思考能力及自省能力。这就带来两个后果,平日被逻辑中枢抑制的创造力被解放了提高了创造力发挥的水平(医学上有额叶损伤病人创造力激增的例子),以及自我评价和反思的逻辑判断力被削弱,结果就是你就算在梦中写出一大堆不合逻辑的东西,而你在梦中也会强烈地认为它们写的不错。我们来看一下这些例子:梦之一:蛇与苯环。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苯,它是有机化学的主要支柱之一。但是法拉第发现苯时,并没有认识到它后来的重要性,当然也不了解它的奇异分子结构。1864年冬的某一天,德国科学家凯库勒坐在壁炉前打个瞌睡,原子和分子开始在幻觉中跳舞,一条碳原子链像蛇一样咬住自己的尾巴,在他眼前旋转。猛然惊醒之后,凯库勒明白了苯分子是一个环,就是现在充满有机化学教科书的那个六角形的圈拳。梦之二:元素周期表。1869年,已经发现了63种元素,科学家无可避免地想到,自然界是否存在某种规律,使元素能有序地分门别类、各得其所?35岁的化学教授门捷列夫苦苦思索这个问题,夜以继日地思考分析,简直是着了迷,一天疲倦的门捷列夫进入了梦乡,在梦里他看到了一张表,元素纷纷落到合适的格子里。醒来后他立刻记下了这个表的设计原理: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有规律的变化。梦之三:神经如何指挥肌肉。1921年复活节前的夜晚,奥地利生物学家洛伊从梦中醒来,抓过一张纸记下了一个实验的设计方法,可以用来验证洛伊17年前提出的某个假说是否正确。洛伊赶紧起床,跑到实验室,通过实验他发现,神经并不是直接作用于肌肉,而是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来起作用,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就这样被发现了,它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科研领域,并使洛伊获得1936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第一个问题是确认是否真的才华横溢,如果能确认,那么也就有办法保持才华横溢。如何确认呢?那么就是想办法记录,不是通过大脑就是通过外部设备。在半梦半醒时是马上进入浅睡眠期,一般人刚入睡会马上进入浅睡眠,然后很快从1层浅睡眠到4层深睡眠,深睡眠是无梦的。所以LZ应该是入睡进入1-2层浅睡眠阶段并维持一定时间,效果和正常做梦很相似。而做梦的期间人意识区大部分休眠,逻辑较弱,但思维跳跃,创造力较强。所以这时候理论上才华横溢是很有可能的,但是,由于逻辑能力也较弱,你无法知道梦里的“才华横溢”其实是否是现实中的“满口胡话”。而醒来后就忘了梦的内容。忘记梦的内容1是因为记忆这是存在RAM中是超短期的,一醒来不存在硬盘里就会被覆盖;2是因为刚入睡距离睡醒可能6-8小时,跨度太大。基本有两种方法可以记录下来:1.在你发现自己才华横溢时马上坐起来,写下来。即使刚要睡着就起来的感觉很难受也要这么做,一旦做坐来了可能不用写你就知道刚才的文章是否真的辞藻华丽。2.联系做清醒梦或记梦,清醒后就马上知道是否是辞藻华丽。第一个方法比较快捷,可以试一下。
其实我认为可能还是一种错觉,大脑里先产生了这段话很好的感觉,再来组织语言,因此里面可能会有很好的想法、词语或是节奏,但是缺乏连接在一起的细节,所以无法完整准确的记录下来。其实白天也是这样,零零碎碎会有好想法,只是大脑此时逻辑判断功能活跃,无法给这些逻辑不连贯的零碎的思考以积极评价。总而言之,这可能源自于创造型人格与表达能力缺陷带来的矛盾。这里可能潜藏着真正的创造力,试着表达给能够真正理解的人,他们也许能帮你转换为更多人能理解的表达。最后总结一下,平时没有学识的积累,做梦是变不出来成果来的。如果能变出来,那只是你在梦里以为自己变出来了。如果人真的不用学习语文,靠做梦就能写出好文章,那么现在人类的科研方向早就变成开发梦境,使得梦中内容可以清晰记录了。谁还上什么学啊,大家天天做梦,文学、科学、医学就蹭蹭的使劲往前发展,多好。请记住:人睡觉,是为了让大脑休息的。所以我们还是要好好休息,好好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