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希区柯克本人,关于他的电影,诸多的诠释以及八卦式的分析,无疑想透过某种先天或者后天的窥探,了解并解读这位历史上最著名的惊悚片大师级人物的内心世界,不过,恰如人脑绝非简单简易剖析单纯阐述就能明知一二。于是,我们总是用某种符号化的电影语言来描述这位大师,电影常用的特写镜头,金发女郎的惊恐表情,希区柯克本人扮演路人甲乙丙丁,之后便是一个永远帅气的男主角,大场面的群言调度,画面镜头以及人物隐藏的关系都成为了教科书类的经典之作。
像希区柯克其它影片,《蝴蝶梦》、《三十九级台阶》一样,影片的惊悚部分并不即可令人感受到,仿佛希区柯克始终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看着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随性而为,无从用简单电影来阐述明确,而是一种视觉上脱离而有深入的感官,或许这便是希区柯克自己偷窥人生诠释生活的视角。
《后窗》作为希区柯克经典影片,不全然是激烈的冲突的元素,恰是另一种冲突激烈的镜头反应,作为摄影师打上石膏无法自由活动的男主人公杰夫,他不甘如此一动不动的像一个摆件般被人摆弄,于是他对于自己那个美貌爱好奢侈品金发的女朋友怀有愤恨之情,转移这样的情绪,也加诸在了某种内心对于这样尤物由衷的惧怕和不自信,于是两人一动一静界限分明,扮演女友的凯利影片中穿着高级衣服,珍珠耳环项链,终于掌控主动权的女性在此时开始像欣赏一个宠物般,由衷地为终于拥有爱人而感到欣慰和兴奋的同时,杰夫以自身无法自由摆弄身躯的理由,为自己找到了另一个自由活动的视角,那便是可自由转动的双眼,开始用照相机偷窥邻居们。人性中不可鄙弃的一大陋习,便是对他人生活中苦悲喜乐一一揽入双眼,虽然起初只是一种职业习惯,不过这也是人类对于自身更高于他人的某种内心真实的体现。那是上帝才有的视角,人类在追随的同时,怎敢说不曾想过要取代上帝,而偷窥他人的日常就是其中一种僭越。
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越是狭小的空间,越是有限的场景,就越能考验编导的功力。试想一切只是发生在从一个房间的窗口向外辐射100米的范围之内,而主人公的活动范围几乎就是静止地靠在窗边,上演的却是一个不折不扣惊心动魄的谋杀与侦破的好戏。在这所房子里希区柯克完成了叙事手法上的又一次革新,延续他对于现代家庭的又一次思考。
在我心目中,希区柯克的作品一直带有很强的实验性和开创性,像《爱德华大夫》里采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断魂索》在技术上力求的“一镜到底”,《电话谋杀案》里设计与反设计、假定与反假定的巧妙布局和解局。《后窗》的最大成就也是在于把观众置身于偷窥者的位置,通过主人公的第一人称视觉来完成叙事的任务,观众所获取的信息跟与案发现场一楼之隔的断腿主人公完全保持一致。而希区柯克第一步所做的恰恰以开阔的视野开局,影片一开始导演就通过摇镜头,让镜头依次摇过对面的几户邻居,寂寞小姐,推销员一家,做健美操的女孩等等,开始了他们每个人的故事。在这个镜头里, 希区柯克下了一个圈套,他完全让观众处于第一人称(偷窥者)视觉里,观众需要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对自己所看到的作出判断,由此来达到与主人公的共鸣。在完成对邻居们第一印象的认知后,镜头摇到了腿上打着石膏的主人公身上,故事正式开始。就这样,看似狭小的空间却因为众多配角的参与而变得“宏大”起来。在整部影片里,什么时候抖出一个包袱,什么时候为你解答,当然都在希区柯克的掌控之中,通过这些有秩的掌控,他都能操纵观众的情绪,把握好观众每个细微的情绪变化,从而把故事讲得引人入胜。
影片中有不少关于偷窥的道德性问题的讨论,还有更多的是对于婚姻的探讨。无论是主人公和女友之间,还是主人公通过偷窥而获得的邻居们的家事,从丧夫的寂寞小姐,周旋在追求者之间的舞蹈演员,在主人公口中婚姻失败的作曲家到杀妻的推销员。未婚的,已婚的,丧偶的,甚至杀妻的希区柯克这次撒了个大网。主人公迟迟不答应和女友的婚姻,原来是怕奢侈任性的模特女友无法适应自己辛苦奔波的摄影师工作和不太富裕的家庭环境,太张扬而不适合过日子。几经波折到了最后影片延续了全片的幽默感,用了一个有趣的小细节来交代:导演再次通过摇镜头摇到主人公的窗前,再摇到格蕾丝·凯利扮演的女友身上,这时她放下手中小说而拿起了一本时装杂志......看来这段婚姻也不容乐观。
透过偷窥与婚姻的探讨,《后窗》实际上是直面现代家庭的道德伦理问题与道德伦理危机。《后窗》恐怕也是这类主题的作品中故事讲得最精彩的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