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差距体现整体音乐产业,如同其他行业一样,是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保守的说20年。常听欧美音乐的朋友会发现,我们的音乐从创作、制作到包装和市场营销,每一个环节的差距不仅是技术上的,更是意识上的。这跟中国的山寨工业如出一辙。整个产业只想着挣大钱、挣块钱。红了的得意忘形,固步自封,“观众懂个屁,老子给你什么听什么。”没红的削尖了脑袋扎堆儿搞烂比怪,只要能红怎么炒作都行。行业里踏实做音乐的人越来越少,辛辛苦苦弄出点东西市场回报又不理想,坚持不下去纷纷转行。再看看这几年的作品,铺天盖地的选秀节目唱老歌炒冷饭,无数新作品却极少能脱颖而出。除了新作品乏善可陈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市场上的琴大多拿去砸节目砸演出,没人愿意在新人身上大把烧钱。既然观众吃老歌手回炉、老歌新唱这一套,老板们何乐而不为呢?商人逐利没错,但在一个畸形产业中,逐利只会恶性循环。如何解决?当然是靠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让大家腰包更厚实,也会促进所有行业的新陈代谢,向欧美靠拢。如果国人在音乐上的审美逐渐提升多关注罗大佑侯德健一些人为代表的台湾音乐,beyond为代表的香港音乐,崔健刘欢窦唯为首的大陆作品,直到当下的小圈歌手独立音乐人。你会发现其实差距也没那么大了只是太多人缺少了用心听的耳朵听的正确方向。稍微喜欢点音乐关注音乐的人我猜在你们周围都是有怎样一群让人难以忍受的听众,他们分不清珍珠还是鱼目他们或许会觉得那些好的音乐简直就是噪音
从主观来说,主体有差距。个体可看齐。整个产业欧美领先国内几条街。但是针对到个体来说,差距不一定很大。欧美音乐很丰富,好像每首歌都不能和别人相似,要独特的风格才能火。国内的大部分主题都是一致的,甚至结构有很多都很像。咦!这首新歌,我怎么好像好久以前就听过?到个体,就不见得了。反战题材,beyond也有,周杰伦也有。等等的别的风格,也不能说国内就没有。只是,大环境是爱来爱去。中国有优势吗?有,民族乐器配西洋乐器就是优势。中国对西洋乐器的了解肯定比老外了解中国乐器来的深。等于说,一个厨师比别人多了许多调料,但是有调料不代表你的菜就好吃,还得看厨师功底。磅礴大气我认中国大鼓,中国好歌曲里一首侠客行,大鼓前奏一起,我就感觉闻到了大西北的沙子,这是架子鼓给不了的味道。还是这句话,整体有差距,个体还得另说。不能说一个贫民窟就一定没藏个百万富翁。
咱们对比欧美乐坛唯一一个优势就是2000年以周杰伦为首的几位歌手横空出世,造就了一个光辉的华语乐坛。
但现在没有一个能撑腰的,要么就是有才华但人们不喜欢,始终不能大火,比如李荣浩,吴青峰之类的。要么就是才华不够但因为颜值高所以人们喜欢,这一点可以参考蔡徐坤,鹿晗等人。
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届听众不行了,也许是现在的快餐时代使听众不能静下心来,回想当年2000年,人们放着刚买的CD,听着周杰伦蔡依林陈奕迅林俊杰王力宏等很多有才华的人的歌。
虽然我是零五年出生的,但我就是喜欢2000年那些歌手的歌,不知道为什么😂同学们听着海草我却听着简单爱,龙拳,江南,木乃伊,淘汰,十年之类的,但我真的很喜欢,也不会随波逐流。
文无第一,看谁厉害得看用什么标准去衡量,而标准又不是唯一的。比如你如果拿“两只蝴蝶”当作至尊无上的审美顶峰,那么中国流行音乐就是世界第一,因为类似的作品我们数不胜数。但如果你拿律动,节奏,和声等等定义西方音乐风格的标准去衡量的话,中国音乐就不是世界第一。但是你如果拿“最受中国城乡结合部小青年以及广场舞大妈喜爱程度”这一标准来衡量的话,那中国音乐不知道帅西方音乐多少条街。毕竟音乐不是体育运动,不仅可以用进对方多少个球来衡量,也可以用“踢进乌龙球最多者”或者“卧草时间最长者”作为赢得比赛的标准。而且以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来说,我觉得规则应该我们定。
目前(以及从前)来讲欧美比中国的流行音乐是要强很多,整体上是这样的。上世纪很多华语歌都是翻唱,但国内也有很多在用心做原创的,实力并不差,虽然没有欧美和日本多,比如周杰伦、beyond、五月天……流量明星的时代,很多人都被洗脑了,大前辈比不上流量明星?!小一辈的实力派也有汪苏泷、华晨宇…但不是很火,我曾经有在网上介绍了一下汪苏泷的背景,都是实话实说,然而换来的就是某个网友的一句"骗自己?"emmmm?也有些人会吐槽偶像歌手什么的,其实实力派偶像也有,韩国的偶像质量真的很高,中国以前的像蔡依林、罗志祥、by2…也是这样的,现在呢?
整体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但也不能一概而论,这跟中国音乐市场也有关系,其实中国的一些小众音乐人的作品也是很好的,只可惜火的歌质量参差不齐(又火又好的也是有的,但比较少)歌曲传唱度高又高逼格的歌手也有,比如周杰伦,但真的太少了。其实中国乐坛是有不少好苗子的,男歌手如王嘉尔、华晨宇,女歌手里面邓紫棋、张靓颖也很好。只可惜上述几位虽然火但歌曲传唱度不高。希望人们可以多关注新声代,而不是总回头看着过去的辉煌,毕竟新声代才是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