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到电影《乘风破浪》的开场不到十分钟,我就被邓超饰演的徐太浪的一句话打动了:“谢谢你那么不支持我。”年轻一代人似乎都有过和父母观念碰撞摩擦,这其中关于理想和职业的问题最为严重,父母有着自己的顾虑,子女同样有自己的追求。说到底,其根本原因还要归于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出生的人处于巨大的社会变迁之中,也处于巨大的阶级变迁中,短短的几十年中,我们身处的环境日新
月异,观念也逐渐开放。这一代人视野比起父母那辈更加开阔,有不少人甚至在社会上通过高考或者别的方式从原生家庭向上跨越了不止一个阶层,所以思维差异的鸿沟也就横亘在两代人中间了。而前途与梦想,这个主题无论是在父母那辈身上还是在子女这辈身上,都是自己关心的主要问题,双方都不肯退让哪怕一步。普通的父母反对子女从事的职业当中,自由职业者、歌手、演员、艺术家、运动员等等看似无法保障一生饭碗的占了大多数,电影里面徐太浪的父亲反对他的职业——赛车手,也属于其中一项。电影中,当徐太浪在车道上风驰电掣的时候,他的父亲,一个干瘦的半老中年人,只能揪心地站在一边,皱着眉担心着儿子的安全。
从剧中我们可以看出,导演的用心已经超过大多数青春电影,除了用偏冷青色的调色营造时代感,符号化的事物比如老歌、歌舞厅和老式的衣服,还着重写了那个年代青年人的性格,既有审视性的评论和批判,也有主观的体验和理解,电影中徐正太的固执,六一的天真,小马的迷茫,包括罗力的无奈,都成为描绘那个时代的颜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深刻的九十年代。甚至于本来应该是瑕疵的彭于晏的港台口音,也被警察一句“
少学古惑仔”带过,成为了小小的亮点。最重要的,是电影中直接描写的大量精彩情节与主题的脱离。算起来,电影真正扣紧主题的情节几乎全部是徐太浪和徐正太的交流。而那些精彩的,比如捍卫歌舞厅、营救小马、徐正太结婚、六一的死亡甚至包括徐正太入狱,都是脱离主题的。这些情节虽然精彩,但是既没有表现出来主题,也没有表现人物的性格变化,这就使得原本已经弱化的表现重点直接变成了半隐藏,精彩的故事和深刻的主题脱节,这也是一些人觉得观影体验不好的理由。
在这部电影中徐太浪那一番发自肺腑的感叹,以及之后父子俩交谈和他回顾自己的一生,都在向人揭示着这一对父与子之间的“代沟”。在他的回忆中,父与子的性格都是那么不讨喜,儿子叛逆沉闷,父亲暴躁守旧,两人从未沟通过。看起来就好像一个普通家庭的单纯父子关系。可是导演偏偏要让他们沟通,哪怕不是用一般的手法。电影里徐太浪因为开车受了重伤,意识飘忽间,穿越到了父亲徐正太还年轻的时候。然后认识了自己年
轻的父亲,和父亲像兄弟一样相处,也因为时代的错位闹出了不少笑话,最终父子俩也终于得到了和解。其实这属于另类的青春片,影片看似主角是徐太浪,但是真正展现的却是徐正太的青春。徐正太的青春年代是九十年代,正好是社会发生巨大蜕变而普通人不自知的年代。他与冠军儿子不同,如果说徐太浪从默默无闻到成为冠军的励志故事对应影片的中文名“乘风破浪”的话,徐正太的洪流之下小人物微薄的命运就对应了影片的英文名“Duckweed”,水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