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摇晃得厉害,斯坦尼康的质感透露了小成本的信息。看起来很《罗塞塔》,很达尔代涅兄弟,应该是讲底层小人物悲欢,民生多艰吧,为此我酝酿好了一个纯正无产阶级的革命情操,和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结果全片他就在街头唱了两次,这个设置似乎仅仅是为了遇见女主角。开场段落完全不知所谓,抢钱的小混混再没出现,而小城显得静谧安详,像个桃花源。男女主角很快勾搭上了,什么修吸尘器啊,弹钢琴啊,唱歌啊,那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赶紧进入正题吧。果真老男人现原形了:“今晚就在这过夜吧。
”耶,山雨欲来,巫峡潮涨,好戏开场!!结果女人很CJ地跑开,就差泪奔了。老男人失落了,观众也失落,这多不和谐啊。好吧,你就装吧。果真,老男人很诚恳地承认寂寞已久,好不容易遇上一个漂亮妞,把持不住也是放之死海而皆准的真理。于是女人就把他带回了家。哇,竟然是一个带着女儿和母亲的单身女人,还是捷克移民!可想而知,感情创伤,敏感拧巴,“外籍劳工”,移民问题,很法斯宾德嘛。为了配合,我又把弦调到了严肃的艺术范儿。结果这些深刻的主题都被导演抛弃了。What a Pity!!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只是把几首歌唱了又唱,光唱歌没用呀,你得讲故事有主题啊,不然我直接听CD去。可把我急得啊,总之,很上火,很受伤。
两人录专辑那段看起来相当的和谐而美好,我也就奈着性子,欣赏一下这小火慢炖,看最后出炉的高汤滋味如何。如果说男的是飘忽不定,女的就完全是面目模糊。我完全不知道她是怎样的性格,有如何的想法,她与老公的问题在何处,她如何看待与男人的关系……全都模糊一片,云山雾罩。那这个人物又如何成立,立在何处呢?我这么绞尽脑汁,皱紧眉头思索的时候,恍惚间看见影片的导演兼编剧约翰·卡尼很不耐烦地冲我嚷嚷:你丫忒烦,给你讲个大概意思就行了,别tm刨根问底。给你那么好听的歌,塞了耳朵怎么就赛不住嘴呢,听歌听歌!!
好吧,我努力沉浸在美妙动听的歌声里,冷酷的小心脏终于柔软起来。故事不重要、人物不重要、逻辑结构也不重要,只要有一点小情调有音乐可以让我们感动就行,来吧,感动我吧!!哗啦啦哗啦啦,终于有点入戏,终于快要推进到高潮了,男人要离开,离别神伤、痴男怨女,是黯然隐忍还是激情喷发呢?……结果……结果,什么都没有,男人就这样离开了,而女人的捷克丈夫居然从天而降,全家团聚,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前社会主义的优越战胜了后资本主义的自由。
这部电影开篇是一个老男人在街头弹吉他卖唱,他的钱被旁边的小混混抢走了 ,于是他拔足狂奔,奋力追逐,穿越大街小巷,终于揪住混混,但他还是把失而复得的钱施舍了一部分给小混混。还有那个男人的感情和事业问题,始终飘忽不定,真是风一样的男子呀。过往的感情在音乐创作中扑朔迷离地暂露了一下,语焉不详。他的生活呢:与老爸居住(我还期待看到两个孤独男人的相处方式,独特的父子关系之类,希望再次落空),主业是修吸尘器,不过想上街卖唱就上街卖唱,想录专辑就录专辑,想去伦敦就去伦敦。
虽然开场把他表现得底层而且拮据,但实际上,他从未遇见任何经济问题。哇,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不仅人民在经济上完全自由,而且在精神上、情感上和艺术上也完全自由、圆满自足。怀着无产阶级的苦大仇深、愤世嫉俗,我要用北岛的诗句大声高呼:“我不相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