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节目很好。
一、价值导向值得鼓励在选秀类节目林立,文艺界氛围浮夸聒噪的大背景下,我非常高兴看到了《最强大脑》、《超级演说家》、《奇葩说》等一批异军突起的文化类选秀节目,不论它们有多少缺点和瑕疵,在立意上都值得称赞,这批节目把大家对演艺圈的注意力分散了一部分到知识圈,不论它们宣扬的知识、文化、口才到底有多少具有实用性,但至少让大众觉得,有这些能力的人和能唱歌跳舞的人一样都是可以当做明星来follow的。
二、对学术和知识的尊重难得华语辩论圈鼻祖级的蒋昌建教授担纲主持人,作为学术界代表的北大心理系PI魏教授担任决定性的主评委,以及时不时采访心理学、物理学、医学各专家,都体现了对主流学术界的尊重;尤其在当今社会读书无用论盛行,人人都能骂北大老师“砖家叫兽”的背景下,这一点尤其难得。
三、科普层面几乎没有硬伤不论蒋昌建还是魏坤琳,或者节目中其他出镜的教授学者,都是有一定学术声誉的正牌学者,对很多项目的解释也基本靠谱,在浮躁媒体各种炒作假砖家横行的背景下,一个流行的节目能避开伪学术雷区也是非常不易的,可以说制作团队是非常有责任心也非常有诚意的。
四、有缺点但在当前环境下不应苛求最大的缺点可能是忽略选手后天专业训练所起的作用,第一季的明星选手很多都是脑力奥赛国家队成员,搞个VCR煽情,强调天赋和努力,唯独不告诉大家这些人的记忆、魔方等等都是有专业训练的,没有教练再好的体魄也当不了孙杨林丹,同样没有专业训练,只有天赋和努力,再强的大脑也成不了王峰和郑才千;此外道具浮夸,刻意从选手背景制造话题等等,但作为一个选秀类节目,在当前环境下,制作团队已经作了最大程度的克制;某些校友或隔壁同学答案体现出的优越感也可以理解,毕竟这类竞技性的脑力比赛对实际工作的效用是很低的,或者说这类节目对脑力的鼓吹离对知识和能力的推崇还有一段距离,但至少在漫天文艺选秀的大背景下,有人迈出了第一步。
有些选手的能力确实挺让人惊叹的,有一种极限运动的感觉,展示了人脑在某些方面究竟可以做到什么程度。我觉得是很有正面意义的。这些能力我相信也不是普通人花时间练练就能轻易达到的。清华北大每年招收几千个本科生,电视节目播出至今也不过几十位(?)选手,脱颖而出肯定是有相当难度的。即便存在针对性的培训学校,最终也需要选出表现优异的人。这些选手肯定是值得赞叹的。但是对于清北的学生来说,问题在于他们的价值并不应该定位于成为超越常人的“最强大脑”。家庭,社会,国家投入巨大的教育资源,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的人才。从这个角度上说,节目里选手们的能力虽然令人瞠目,但是你很难说那些能力能够怎样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因此对于普通的学生来说,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把具备某种“能力”作为个人发展的愿景。理性分析至此,剩下的就只是个人的情绪心态等微不足道的事情了。我自己的想法是,只要我能够按照自己理想的方式生活的幸福,我就根本不会在意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拥有比我更强的大脑或是体魄。
有些选手的能力确实挺让人惊叹的,有一种极限运动的感觉,展示了人脑在某些方面究竟可以做到什么程度。我觉得是很有正面意义的。这些能力我相信也不是普通人花时间练练就能轻易达到的。清华北大每年招收几千个本科生,电视节目播出至今也不过几十位(?)选手,脱颖而出肯定是有相当难度的。即便存在针对性的培训学校,最终也需要选出表现优异的人。这些选手肯定是值得赞叹的。但是对于清北的学生来说,问题在于他们的价值并不应该定位于成为超越常人的“最强大脑”。家庭,社会,国家投入巨大的教育资源,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的人才。从这个角度上说,节目里选手们的能力虽然令人瞠目,但是你很难说那些能力能够怎样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因此对于普通的学生来说,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把具备某种“能力”作为个人发展的愿景。理性分析至此,剩下的就只是个人的情绪心态等微不足道的事情了。我自己的想法是,只要我能够按照自己理想的方式生活的幸福,我就根本不会在意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拥有比我更强的大脑或是体魄。
没觉得很神,通过练习都可以做到,如果没有练习能做到才能称为神
记忆力肯定比我们强,但是他们比赛前都复习过。
天赋加努力 天赋更重要 肯定是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