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感的培育在音乐教育中不是唯一的,但却是一切音乐爱好者、各类音乐人才所不能缺少的。
1.有细微而灵敏的音准感(又称乐律感,也包括细微的装饰音的微律)。
2.有准确而稳定的节拍感(包括对不同节拍的辨别力和特殊重音变化中的原有节拍的记忆力)。
3.有复杂和复合的节奏感(包括旋律线条及多声部乐曲中多种节奏形态)。
4.有多变而灵活的“力速感”(包括力度与速度的转折、过渡和变化)。
5.有单一及混合的音色感(包括中西各类乐器,特别是混合音色的辨别)。
6.有鲜明的调性感(包括民族调式及多调性的认辨能力)。
7.有复杂及内在的和声感(包括音响中的和声辨别和感知、头脑中的内在和声音响感,更包括和弦的结构及其变化及快速变换时辨别能力)。
8.有整体及局部的结构感(包括句式、段式、附加乐句及乐段等)。
9.有生动和丰富的形象感(包括声态、形态、动态、静态、色光态、空间态、时间态等)。10.有感性及意境的想象感(包括情绪、气氛、气质、性格、环境感、甚至有再造想象等等)(像一个搞游泳的要水感好,搞乒乓球的人要手感好一样,音乐上要有作为,必须要乐感好。)乐感分成三种不同层次的领会,初级处理的乐感,我认为是存在在节拍中的,许多人都知道,但就算是音乐老师或学生也不一定深究过,当然2/4拍是“强、弱”;3/4拍是“强、弱、弱”;4/4拍是“强、弱、次强、弱”,教学中完全可以让学生这样严格按照这种处理演唱一遍,会发现,其实好听很多了,就是有点呆板而已,当然真正演唱音乐是不能这样的,所以这才叫初级处理呢。当然记住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些影响节拍强弱的节奏问题,如“附点”,就是对它前面的音有强化作用,对后面的音有弱化作用;还有切分音对前后两个音的弱化,和对中间这个长点的音的强化作用。而中级乐感处理呢,我认为则是旋律线发展的方向问题,相比较初级处理以小节为单位,它是以乐句为单位来处理的。就是说,在一次换气到下一次换气中,旋律线是向上发展,则是变强,向下发展则是变弱,有向上、向下的不同变化则做相应处理。这才是乐感的关键,大多数情况都不会超出这个处理框架,因为这是符合我们的审美的基本感受。有人会问了,这样看来,如果一个乐句从节拍看来是由强到弱,但从旋律线看来则是由低到高,这种矛盾如何处理呢,其实很简单,所以才分为初级、中级呢,就是说,当初级、中级不矛盾,当然就不说了,如果矛盾,则听中级的意见,不要理睬初级的要求。明白了吧,乐感的表达就是这么简单。赶快拿首歌来唱唱试一下是不是这样。有人会说了,等等,那高级还没说呢,其实高级就是说,看清楚作者的提示。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写作意图,常常有许多提示,不论是乐曲开始,还是每一段的开头,或速度变化时,变调时等等,都常常有许多提示,要注意许多强弱符号,渐强、渐弱变化符号等,这些就是高级处理,一般不能随意更改,不然,就和作者原意背道而驰了。而且你会发现,高级处理常常和中级处理矛盾,如本来旋律线是向上,标记却让你渐弱。这其实就是作者担心你会按照你自己的惯常方式去理解处理,而专门标出来的表达他特殊需要的特殊地方。
以训练耳朵为目听歌,是需要百分百的注意力的, 听和声,听Solo,听节奏,听乐手对细节的处理,等等。边听边分析,需要的集中力并不比学习任何东西要少,相反的,学习任何音乐有意识的听歌分析一直都应该是最重要的一个练习,现实中却被很多很多人忽略了。每天只需要你10-20分钟时间,题主既然是唱爵士乐,那就自己选一个歌手,选一到2首那个歌手的代表作,把其他所有的干扰都屏蔽掉,微博微信这些乱七八糟的全放下,老老实实的把歌听完,听每一个细节那个歌手是如何处理的,请每首歌都认真的听,有目的的听,才真的会有效果,不然听再久都不会吸收任何益处。
大量听肯定有用啊。只是用处不会那么明显。对此我的建议其实跟英语阅读差不多,泛读+精读。平时多听爵士,不要只听什么爵士名伶,无人声的爵士要听,偶尔碰到感兴趣的再拿出来反复听仔细听,最好把谱子扒下来。听多了以后至少脑海里会有swing的感觉,也对所谓的内心听觉很有好处。不要泛听,要比较着听,比如一首曲子听若干个版本,听多了自然会觉得哪首单薄哪首丰满、哪首单调哪首丰富...听得多自然会挑,到时品味就上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