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据说王菲和张国荣是好友,但是非常奇怪的是,在音乐上的合作好象就这么一首。很少能听到王菲能把一首歌唱得那么凄婉和细腻,并且在吐字上可谓是字字珠玑,象极了那个时期的林忆莲,特别是非常清晰的用气,这首歌也可以算是她作品中的异数了。在现在的流行乐坛,特别在台湾,R&B可以说是大行其道了,但是在十多年前,王菲已经在这方面有了非常好的探索,其实相比起来,现在很多歌手在演绎R&B却还不如当时的王菲,王菲在唱这首歌曲的时候,不管是高低音,还是转音方面的技巧都非常的显示出相当的功底,特别是加入了很多即兴的成分,使得整首歌曲在并不怎么有起伏的音乐显得g.c迭起,从这首歌也可以看出王菲对于演绎SOUL或者BLUES都有自己的精准的理解。
绝对是《知己知彼》这首歌,从《胡思乱想》这张专集开始,王菲无论是音乐风格还是演唱技巧都往北欧方向靠了,在演唱上最明显的区别就在高音不再象以前那样尖锐犀利,而是变得飘了起来,此所谓“仙音派”,这是当时广东歌里面是很少有的。王菲当然还是没有放弃技巧,但是却变得内敛和有节制起来。喜欢这首歌一是喜欢她的香艳和华丽,其次就是林夕的词了。当然,王菲在现场演唱这场歌曲的表情,比约克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开幕式的表情居然是一样自我和飘逸,对四周热情的人群熟视无睹——总之,都很酷。
在我看来,最好听的就是《致青春》了,这首歌真的是倾注了太多的感情,歌曲在创作过程中,为了配合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主题与情绪,导演赵薇特别要求窦鹏,将其对青春的理解注入电影。而身为致青春编剧的李樯的作词也是对电影的主题的浓缩,歌曲创作中有王菲的空灵声音、窦鹏的不羁作词与李樯的细腻主题,为电影注入了更多面的青春气质。以钢琴独奏开场,预告了青春的孤单与沉默,也是对青春岁月的致敬。歌曲并不拘泥于对青春的咏叹,意在指出青春在人一生的重要位置。
如果可以的话,我想把这首“红豆”送给你。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在全民K歌,也许有些伤感,也许有些悲怀,但那触及心灵的声音,牵起多少绵延久远的情愫。爱一个人会愿意为了她忘记了自己,甘愿为他付出自己的所有,即使失去了全世界,即使被放逐天际,但那又如何,只要还能拥有爱的人,只要能够在爱人怀里,还有什么不能放弃的。是的,没有任何人和事能一直陪伴左右,可能最后都要孤身一人,这大概就是人生的宿命。
当然是《容易受伤的女人》比较好听了,在Coming Home这张专辑中,中岛美雪的作品被王菲二试歌喉,其中之一便是这首《容易受伤的女人》。从演唱会上王菲唱起此歌全场拍掌和着拍子卡盟看,便可知其在港的深入人心。容易受伤的女人的脱颖而出对于失踪一段时间的王菲有着奇迹的味道。不过在我看来这首歌并未抢尽专辑内其它歌曲的光芒。
《匆匆那年》啊,王菲动人的声音配上感人的歌词,每一个音符都在敲击着听众的内心,演绎着电影中感人的剧情和动人的情景,匆匆那年歌词戳人,MV戳泪,直接引发了观众对于青春的集体共鸣,部分网友经不住呼朋唤友,相约一起缅怀青春,歌曲和电影同名,无缝对接,主题曲意境密切贴合电影故事,直击人心,这是匆匆那年的最大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