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充斥了太多的元素: 废品回收厂、旧货店、唱片公司、Livehouse、妓女、嫖客、失意的拳手、吸毒者、黑帮、杀手、警察、记者、摇滚乐队、经纪人 … … ,理想与现实,价值与金钱、亲情与友情,尊严与信仰,岩井在影片中浓缩出一个虚拟的社会形态和文明。日、英、汉的多语种对白,不同肤色的人物,都在影片中出现。很明显,岩井俊二将这部电影定位为一部国际化影片,话题不再是少男少女懵懂的成长故事,而是在一个完全虚构的世界中探讨人性,社会、价值观乃至世界观的深层问题。这部影片还有着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就是关于影片是否有侮辱中国人的嫌疑?百度贴吧中也有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
第一次看片时,并没有想到它会和中国人扯上什么关系,因此在影片刚开始时,被那个妓女冷不丁蹦出的中文吓了一跳。随着故事的推进,疑惑也越来越多,影片中所谓的“元盗”,其中很大一部分指的是非法移民到日本的中国人,那些妓女,那些满脸木纳吸食毒品的行尸走肉,黑帮混混,那些互相欺骗、出卖灵魂的“元盗”很多都是中国人。当出卖固力果的妓女,蝇蛆般的窝在床上,捏着两张抽票,嘴里还喊着“谢谢,再给点儿嘛”,这是我听过的最下贱的话了。这些有着虚构中国身份的“元盗”们是有辱中国人形象的。但是片中的主要角色固力果、飞鸿、凤蝶也是中国人,他们讲着流利的英文,蹩脚的汉语,这明显不符合现实。那么这些人物的特殊身份,是岩井故意留出的破绽吗?至于片中提到的日本淘金热,移民潮也都无从考证。这些属性不清的边缘人,为了尽早挣到钱,愿意做任何事。片中有一段关于“元盗”对自己身份的解释,做为移民的第二代,他们把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称为“第三世界”,他们的文化是属于“第三世界的文化”。有人说这正是岩井俊二构建的虚拟社会,借来映射现实中日本的社会形态。
《燕尾蝶》比想象中要好看的多,之前一直不看是因为印象中的《燕尾蝶》被贴上了两个标签:一个是残酷,一个是画面脏脏的。这两者,都不是我轻易想去碰触的,青春的残酷,孩子的残忍,在我看来,是很可怕的事情之一;而画面脏脏的,不管是镜头的混杂不清晰,还是内容的颓废不干净,也都是我所不喜欢的。终究还是该明媚一些,乃至明朗起来的。不过看完之后,这两个标签是完全可以被颠覆,被丢掉了。
《燕尾蝶》其实还是岩井俊二的风格,编一个童话,幻化成一个寓言,从现实中诞生,但又超离于现实,自成世界。只是有的故事轻盈,有的故事沉重,有的画面纯粹唯美,有点画面混沌圆融,但其实都有美好这个底子在,也都有一份慈悲的情怀在。《燕尾蝶》属于故事沉重、画面混沌这一类的,但是依旧很美。而且,岩井俊二终究没有让蝴蝶坠落,在一路的跌跌撞撞、风吹浪打中,哪怕再坎坷、再艰难,哪怕翅膀会千疮百孔乃至有断翼的危险,却终于还是飞过了那片海。蝴蝶飞过沧海,像童话,也像神话,但在这部电影中,却是预定的伏线;就算有所谓的残酷与脏,命运的无奈与无常,却都是为了完成这一次无以伦比的飞翔。
小姑娘雅并,经历了母亲的去世,妓院的沉沦,似乎就要被压入生活的底层、永难翻身的时候,她遇见了古力果,于是,不仅没有沦陷,还在内心里拥有了燕尾蝶的印记;之后,成为街中小混混的老大,果敢的在自己身上注射毒品,差点死去时,又遇见了刘梁魁,这个看似冷酷的黑社会老大,其实却有着足够的善良和温情,于是,雅并得救,并开始破茧成蝶;再后来的从为挽回自己的一切而狂印假钞,到最后的将两大箱钞票散尽,毛毛虫终于变成了蝴蝶。
而已经是蝴蝶的古力果,因为自身的经历,已然对生活有了足够的淡然与热爱,但生命注定还要继续有起伏与跌宕,扶摇直上的从妓女成为了歌星,看似告别甚至是抛弃了曾经的生活曾经的伙伴,但是她并没有忘记,她说:我对不起大家…如果死了,就再也见不到飞鸿了…;当家底被揭,又被打回原形,看似又回到原点时,她依旧笑的很淡然,很纯粹,在她的身上,你看不到苦难的痕迹,虽然你知道她已饱经沧桑。正是这样的沧桑,她拥有了自己内心的支点,妓女怎样,歌星又怎样,她永远知道自己是古力果,这样的永远,就像胸口上那只蝴蝶,永远不会褪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