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就拿《美国派》举例子,当中10多首配乐都是跟青少年的叛逆与性有关,唱的特别赤裸裸,连曲风都很接近---POP PUNK。但如果要让配乐师在整个华语乐坛找到类似的能用到电影中的10首歌,可能根本找不到。
-这就是音乐产业的问题,我国的产业就像一片大花园种满了各种漂亮或奇异的花朵,但是大多都被丑陋庸俗的摇钱树盖住了光芒,观花的人大多也只能看到了摇钱树。而没有了阳光的花朵,大多过早夭折。美国和欧洲的音乐产业相比之下包容度和收听人群的分类都是很发达的,所以每年都会有无数各式各样的优秀歌手、乐队、单曲涌现,只要你关注某一类型的音乐总会有所惊喜的。
所谓的差距,应该是民族和音乐水准上体现,最主要的是民族文化思想对音乐的理解不同。外国的音乐,放在中国的电影,不一定适合,反之,中国的音乐,放在外国的电影中,也不一定适合。这个不是绝对论,只是相对而已。另外,国外的音乐配器,更多是以西洋乐为主,而中国的音乐创作,融合性更多,除了西洋乐器,还有中国的国乐,古典乐器,在风格和叙述表达上,就有本质的区别。可以说是百家齐放,而不是谁比谁高低的问题。
我认为这其中的差距是无法比较的。就像我们无法评判青椒炒牛肉和牛排谁更好吃一样。因为文化风格的不同,只能够说是各有千秋。
对于观众来说,各人的口味和喜好都有不同。有些人喜欢《泰坦尼克号》的浪漫之声,有些人就喜欢《太极张三丰》的洒脱之韵。可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我个人感觉中国的电影和欧美的电影配乐不应该用差距来形容
因为每个国家对于音乐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中国电影的音乐受众群体还是大部分的中国人
那么欧美可多的是对于欧洲人的习惯来进行配乐的
只能说各有千秋。对于我本人来说我还是比较喜欢我们中国的配乐。
自己感觉欧美的配乐,原创元素比较多,听起来就让人感觉到音乐中的情感。
而中国的很多配乐,听起来就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每次听到电影配乐,很多时候都会被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带走。
中国配乐的起步比较晚,所以还需要经验的积累。
我认为可能总的来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是再很多题材电影中,我们的配乐也是很好的。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欧美电影的配乐可选题材比较多,只要是英文歌都可以。但是我们不行,一般都只用华语歌,这就造成了很多的资源匮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