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初中的时候,很喜欢看一部电视剧,名叫《16岁的花季》,几乎每个假期,这部电视剧都会重播,那时的我总是百看不厌。
正如电视剧里的主人公们,那些正值花季雨季的少男少女,一个个青春蓬勃,充满朝气,那是鼓舞人心的力量,青春是多么美好,如同花儿正要开放,孩子们一个个跃跃欲试,想要抒写出未来精彩无限。
一想到青春,就是希望;一想到16岁,就是大把美好年华摆在眼前。可令人痛心的是还有一部分人的16岁是铁窗高墙,是少管所监狱,是一声声叹息和一行行眼泪,是含苞欲放前的自暴自弃,是明明有正路,却偏要绕弯路。
2017年11月9日下午,一位74岁的中国老人在纳什维尔被无端杀害,老伴在屋内听到两声枪响,再找到老人时就是冷冰冰的尸体。老两口在美国探望儿子,当时老人去门口取垃圾桶,只有短短几分钟的时间,悲剧就发生了。一切都太突然,连再见都不曾对亲人说一声;一切那么出乎意料,悲痛让人措手不及。
有人告诉警察看到几个青少年在枪响后从附近跑走,于是目标锁定为青少年人群。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十几天前,犯罪嫌疑人落网,照片下是几个醒目的字眼: 16岁,女孩……
虽然还未正式开庭,但是有其他两个青少年指证这个女孩叩响了扳机……是什么原因,导致她去夺取他人的生命,据知,她与这位老人素昧平生, 并不相识,她也没有抢劫动机。真正的原因尚未大白。细思极恐,因为她杀人可能完全没有动机,只是碰巧在想要开枪的几分钟内,被害人走出屋门,想要把路边的垃圾桶拉回门前。
遇害者家属悲愤不已,要求按年成人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审判,这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声援,人们再也无法忍受这种莫名其妙的犯罪,一致呼喊要她以一个成年人的身份来为自己的犯罪承担责任。
美国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越来越多的“孩子”无视生命的尊严,在无极端动机的驱使下去伤害、甚至杀害他人。这实在不是危言耸听,在政府极力期盼2017年青少年犯罪率有所下降的“美好愿景”下,仅纳什维尔市在去年一年中所有的枪击、抢劫等重大刑事案件中超过70%为21岁以下年轻人所为,这其中很多为年仅15、6岁的孩子。
案件类型不一,但多用枪支作案,所涉及抢劫居多,如银行、商店、或者车辆,也有涉及毒品或其它私人恩怨,每一次枪响都有生命随之而去,很多时候,犯罪人自己也成为枪下鬼魂。
犯罪者并不是穷极生恶,而大部分是已经完全不受家庭管束。有些家境贫穷的孩子, 若是父母一直正当管教依旧可以健康地成长,虽说并不一定大富大贵,但最起码可以踏实上学,积极追求,以后有一个安稳平和的生活。而走上犯罪道路的孩子则很多是父母抑或给予过多自由,抑或是监护人除了穿衣吃饭睡觉等基本生活之外,根本没有任何教育,用另外一种方式说,当自由越来越多时,父母的掌控能力越来越小,逐渐的,他们就完全失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