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学习更多的乐器,对音乐的感知进一步提高,我开始创作交响乐。对交响乐的理解越来越深,我成为了乐队的指挥,指挥着自己谱写的乐曲,虽看不到首席小提琴手的容貌,却能感受到乐队的心跳和脉搏。在或轻柔或磅礴的乐曲中,优雅地挥舞着指挥棒。 如果对语言的感知步步提高,我可以学习更多语言。尽管看不到金发闭眼的姑娘,却能用她的语言和她谈古论今。无论是意大利语的婉转,还是德语的硬朗,我都能演绎。我写出各种语言的诗歌,却都带着我鲜明的特点,读者能读到一种弥散的黑暗,和渗透在黑暗里的无处不在的光。
一开始肯定不适应的,心里落差肯定很大,我会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吃不喝两天,但是不会自暴自弃,会慢慢的去适应生活,想想最起码比没有生命强吧,我有手有脚,很多东西还是可以去学的,就当是重新开始的生活,跟儿子一起学习,也是生命的一种新生,我还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还么有做,还么有孝敬父母,还么有看着自己的儿子娶妻生子呢,你的视觉听觉不好,肯定味觉,触觉都会相应的更灵敏,我还可以做点别的东西,总之,我会好好的生活,活出另一番人生。
我们上学的时候都学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课文,这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那时候看的时候我是哭的稀里哗啦的,这会看是对主人公充满了同情和敬佩之情。该书的前半部分主要写了海伦变成盲聋人后的生活,后半部分则介绍了海伦的求学生涯。同时也介绍她体会不同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她的慈善活动等等。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
如果我突然失明,我会伤心欲绝。朋友们的安慰和家人的陪伴都无济于事。然而时间依然流逝,在无尽的黑暗中我慢慢变得冷静,我渐渐发现,失去色彩并不丝毫影响我体内雄壮的生命律动。我做了很多挣扎和思考,在思维的激辩中,我小心翼翼地调整着我的三观。之后我重拾一点信心,尝试新的生活。之后我发现,我仍然可以伟大,仍然可以成功。
我会试着去过不一样的生活,如果那样的话,可能会是另外一种体验。看不到了,就不用再有那么多的烦心事,心就不会太散,当然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也会给身边的人带来种种麻烦和心理负担,但我会尽量依靠自己。
以前总是想在耳聋、眼瞎、哑巴之间做选择,我会选择耳聋,耳聋会费点时间与人交流,但是如果眼睛看不见或是不能说话就太痛苦了。所以如果眼睛看不见我会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正像海伦凯勒似的,认真去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