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的时候,总以为爱情是青春的全部,那时的自怨自艾在现在看来是多么的单纯和可笑。在一些消逝的年代中,我不能去奢望曾经的失去重新上演,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今日去缅怀。大学的时候,总以为爱上一个人,就是一辈子,现在才明白,有时候一辈子就是一阵子,一阵子也可以是一辈子。在《爱的挽歌》中,我们看见的不仅仅是爱情两个人,而是人一生的过程,激情,争吵,分手,重聚,仔细斟酌“爱情”两个字,却发现,我们自以为伟大的爱情,用这四个词语便能概括,所谓的誓言也不过是一时的失言。
电影的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的是一位叫埃德加的年轻导演为《爱的挽歌》这部电影挑选演员,一个演员主宰了电影百分之七十的走向,所以埃德加在演员的选择上近乎严苛,直到有一天,他遇见了一个合适的女孩子,这个女孩子却又不愿担任电影中的角色,直到有一天,这个女孩自杀身亡,电影也不了了之。我更觉得埃德加其实就是戈达尔自己,看影片的前半部分,我从他戈达尔的镜头感觉到了《八部半》。每一位导演都有一部为自己而拍摄的电影,对于戈达尔这种一直处于风口浪尖的导演来说,拥有一部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电影并不是难事。他的很多电影,乍一看是拍给自己的电影,其实,只是一种态度,一种属于自己的态度,而这部电影,才是完完全全的属于戈达尔自己的电影。 电影的后半部分,黑白影像突然转换成彩色的影像,画面颗粒很细,我不知道这一部分是不是用DV在拍摄。第二部分的主角依然是那位名叫埃德加的导演,这个时候他正在调查战争中的种种,恰好遇见一对经历过这场战争的夫妇,这对夫妇试图把他们在二战中的故事出售给好莱坞,这其中似乎包涵了戈达尔对斯皮尔伯格指导的电影《辛德勒名单》的抨击,这也是影片中最有意思的地方,戈尔达认为《辛德勒名单》这部电影只不过是好莱坞买下的别人的历史。
前半部分经常会出现一分钟左右的黑幕,但是人物的对话却没有中止,后半部分经常会出现海浪的镜头,有时候,人物和海浪融汇在一起,一半是人物,一半是海浪,这种独特的视觉效果让戈达尔把自己的电影和别人的电影区别开来。
《爱的挽歌》场景大多数是晚上,或者是光线昏暗的室内,阴天的室外,黑色和阴影是电影的主旋律。角色之间的对话也很奇怪,有时候看起来是两个人之间的沟通,有时候又像是各自的喃喃自语。
这部电影是戈达尔晚年的作品,和那个年少狂热的戈达尔的风格有什么不同吗? 人活多年, 就会体会到更多, 戈达尔和他年轻时一样,喜欢用自由的电影语言自由的表达, 他依然坚持使用他自创的语言来讲述他自己的故事和哲学, 那些关于人生, 爱, 欲, 生, 死, 社会和历史的话题永远细腻地贯穿他的每一部电影. 这是一个思想者的思考, 讨论, 寻求和探索, 然而没有告诉我们答案, 因为他和我们一样活在疑问中,只是在思考. 电影, 借着"爱" 的主题透过现实带我们进入一个普遍的世界, 一个回忆的世界, 一个不断运动的世界,那是一个永恒的世界. 跟着大师的思索,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画面传达出来的不仅是形象而是那些永恒的概念。
语言是我们进行探索的途径. 电影中人物的语言无不在讨论着对永恒的认知(建立在现实的经历的基础, 和对哲学了解的基础上). 导演似乎仍在不懈的探索电影的语言, 语言不仅是用来讲故事的, 更是用来思考和表达的. 这些内在的精神活动, 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电影之于戈达尔是一个传达个人思想, 和精神活动的途径. 然而,他所传达的精神活动是人类共有的, 但是, 或许我们无法表达,解释,甚至认识. 导演既通过影像来将此传达, 使人类的普遍认知得到一种显示. 这或许是电影的至高使命. 从电影的诞生到死亡, 到它的复活(生死的统一)开始的生命. 不能理解戈达尔, 就不能理解电影真正的发展和意义. 对于他和他的作品, 我们还需要更多的了解。
于我来说,戈达尔以及类似的大师们与餐桌上的苦瓜有某些类似之处:因为味道苦涩,感情上比较抗拒;但又深知其中富含营养、有益健康,所以偶尔还是理性地吃下去,哪怕是捏着鼻子。《爱情研究院》依然是这样一部必须捏着鼻子看完的电影。
如果你让我概括故事或者复述情节,我将深感为难,因为,影片中实在很难提炼出一个完整的、像样的故事,戈达尔呈现的东西还是那些——结构松散的情节、图像、文字、声音(包括对话、画外音和音乐),一如他年轻时拍的那些电影。声音和画面之间有时对应,有时错位,有时则很难找到关联。
如果硬要提炼,可以看到一条粗略的线索:一个年轻的导演准备施行一个关于爱情的计划:邀请三对演员,少年的、壮年的、老年的,分别演绎爱情的几个阶段——这大概就是片名的来历。当然,看完全片就会发现影片基本上与爱情无关,讨论的依然是戈达尔最关注的那些问题——艺术、政治、宗教、历史、战争、电影,等等。又或者我们可以尝试用一条线索把这些话题与爱情联系起来:戈达尔是在用爱情的阶段隐喻人生、隐喻政治——激情的青春期过后就是衰老期,没有成熟期。影片中年轻导演手中的计划书上一片空白,可以看出他对于计划施行的细节毫无准备,或许他希望在与演员见面的过程中找到灵感。这个设计是否可以隐喻为戈达尔内心面临的疑惑与困境:在《泰坦尼克号》和《黑客帝国》之类的大片主宰的当代影坛上,他该如何拍摄他的电影?支持这一推断的还有电影院中并列的海报:布列松的《扒手》和沃卓斯基兄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