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相声口,是指演员具备的把观众带进相声作品语境中的表演能力和技巧,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勾勒出演员或者作品角色特定的人物性格,并营造出作品整体氛围的能力。比如同样一个相声段子,有的演员一张嘴就拢神,观众就愿意跟着你走,有的演员一开口观众就五脊六兽,第一个包袱儿抖出来观众一声苦笑暗自起急,盼着下场赶紧把这位替下来,我觉得这就是相声口的问题。若用一个词来涵盖“相声口”的话,我觉得“质感”这个词来形容应该更贴切一些,那就是一个相声演员的语言趣味和表达能力,让观众感觉到“这是个说相声的”,那么这个演员就应该算个“相声口”。相声口应该不是一个刀砍斧剁边边儿齐的标准,应该是因人而异因人制宜的,比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同样是刨人,苏文茂先生温情脉脉的一句“是啊?我说你这么水灵呢……《美名远扬》”和郭德纲的一句“这位长了一个裤衩儿的脸……《你得学好》”,都体现了演员各自的表演风格,同样是相声口,但表现形式迥然不同。影响“相声口”的我觉得有两个主要因素。第一是演员的自身条件和表演功力。有的演员在这方面是有些天然亏欠的,比如……我先道个歉啊,没有任何贬低以下几位相声演员的意思,就是个人觉得不是相声口——像笑林、戴志诚、宋德全、贾玲等一批酷口新锐等等……看过一次电视台的相声,戴志诚逗哏的《黄鹤楼》,怎么瞧怎么别扭,怎么瞧怎么不像个跟京剧沾边儿的人。再比如就是演员表演能力的问题,凡是动不动“观众朋友们咱们掌声鼓励一下怎么样?”“对不对啊观众朋友们?”……这样的演员在我眼里都不是相声口。
对于相声口,最粗的一个理解,就是上台表演,觉得就是说相声而非其它。至于死纲死口,我觉得和大头兄有一点点差别。大头兄的意思就是上边流传下来的。而我觉得是台上表演与台下做功课的一致性。好比一个段子,你在台下不管二次创作也罢,照本宣科而来也罢,但在台上就是要按照你演练最好的东西而表演。当然这中间就会出现特定情况,从而才出现了现挂。我理解的这个死非是死不悔改之死,而是点、眼、劲头之固定和功夫。说到人保活和活保人,是由于这中间有一些其他因素在。前面也说了标准是相对的,这点没什么可说的。我只是举个例子,比如这种情况,一个新学员说一段报菜名,贯口等等都相当不错,与老先生们在这段上能差不多了,可他生脸上台,您说,效果如何?落一个还成,基本功不错,我觉得就是最大的褒奖了。这个也就是我说的这个新人和老艺人们的人保活的问题。当然对于新人,我觉得应该有这样的过程和经历。这个过程就是对于前面大头兄说的死纲死口的一点点的小区别。
所谓的相声口,大概就是演员自我修炼的```所谓的纲口``` 。这就看每个演员对自我的特点和段子内容的判断``,如果判断的好```就能发展出适合自己的好纲口`` 。咱比如说刘宝瑞, 众所周知乍一看```刘宝瑞似乎是磕巴,在表演中似乎总带着"这个``那个``哎``嗯`",本似乎是相声演员的大忌,但其实这恰恰是他发挥自我特长的这么一种独特的纲口,尤其在单口相声```也就是一个中篇或长篇的相声故事段子中,配合故事的情节```配合塑造艺术人物的灵魂以及表演自我特色中运用的十分有特点,受众并没有因为他的磕巴话而对他和他的段子产生反感```甚至他的某些段子依然达到一个无法逾越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