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当戸对,在现在还是适用的。说得好听,婚姻是两个人的事。结婚事两个人的事。可婚姻,面对的事双方本人和家庭。尤其是男方一家,甚至是男方整个家族。男女在结婚以前,都是各自家里的宝贝。婚后,面对的人和事又要用另一种让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处理。富有的家庭,财大气粗,穷点的家庭,从小就养成节俭的习惯。这种差距在两人的待人接物上,就会出现差距。当然理想的除外。两人或许就会为对方的做法满布满意发生茅盾。更甚者,家中父母搀和进来,结果进一步激化茅盾。门当戸对,就可以缓和这一茅盾。
我一个朋友,家庭条件一般,父母亲都是老农民,他人长得俊,能说会道,娶了市里一户人家的姑娘,据说姑娘的父亲是某某局的局长,非常有势力。朋友娶了人家姑娘以后,人家父母亲让我朋友去城里住,说是给我朋友买了房子,他们便搬进了城里。我朋友的父母亲进城看儿子,进门总是低声下气,被儿媳妇儿看不起,这也不对,那也不行,冲马桶不干净,筷子不要随便用,等等,总是低人一等,草草的放下东西就回老家了。所以说,结婚还是门当户对的好,太高或者太低的家庭不适合。
我家是偏远山区,只有几十户人家,我们村的一个女孩通过相亲嫁到另外一个村庄,有上千户人家的大村庄,她老公家是开小卖店的,相对来说比较有钱,所以这个女孩从嫁过去后日子过的并不好,每天要看婆婆老公脸色,家务活她全包,婆婆还挑三拣四的,她老公还有个弟弟,他弟弟娶了同村的一个农村干部家的女儿,也就是她老公弟媳,这个弟媳嫁过去后每天睡到日上三竿,什么活都不用干,婆婆在外面逢人还夸她好,这就是家庭悬殊的区别。
其实,门当户对这种观念也有其合理性的存在。 这种合理性不在于社会地位、职位和存款等经济情况的差异,而在于男女双方的家庭生活方式和文化程度等,这完全会影响双方的价值观甚至世界观,而这些趋同性是二人生活同话题产生的来源,如果要一辈子生活在一起的人,来共同话题都很难存在,那么何谈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目标,不能彼此欣赏,生活将是乏味的、缺乏快乐的。这样的婚姻很难保证长久的活力与生命力。
肯定有,如果门当户对,最起码从心理上能相互放的开点,这样更便于交流。双方要是相差悬殊太大,会让人感觉压抑的,特别是位置低的这一方。要是再碰到父母不怎满意的话,就更有得受了。可能有人会不同意我的看法,那就说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虽然结局如想像的那么美好,其实它就是个悲剧。还是理智点吧,生活不但是情投意合,海誓山盟,还有开门七件事。
门当户对是必须。这个门当户对不一定是指物质,但是两个人的精神最好门当户对。恋爱和结婚不是一回事,生活中如果两个人的认知相差甚远,很难过到一起。结婚就是找个人和你过日子,不再风花雪月。精神上的门当户对就是三观要和。三观这个东西是从小的环境形成的。如果两个人的身份相差太大,三观很难相合。而且婚姻就是找个势均力敌的人。相差甚远,真的很难走到最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