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是以词曲的形式讲述人生,饱含厚重的情绪、经历与思想。很多创作者选择了把生命中的悲苦放到了自己的歌里,正如泰戈尔的那句诗:“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我出生在要什么没什么的战后年代,所有都被洗劫一空,连树木都被搬走,在那样的时代,有麻袋做的内裤穿就已经不错。我的很多歌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或者是纪念这个时期的,这就是歌的厉害之处,可以唤醒一些记忆,可以有一些光亮。在这里可以和大家分享几首歌背后的故事和创作的心路历程。《牛背上的小孩》是我把自己的生活和思念形成旋律,谱成歌。小时候我在山岗上放牛,躺在草原上看着牛只,头顶雄鹰翱翔,在空中呼应。那是我最快乐的时光。离开家乡,我想念我的牛、天上的老鹰,我觉得都市是平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出山谷里所有的景色,在如此浓烈的乡愁之下,我写出了我的第一首歌《牛背上的小孩》。《大武山蓝调》一歌最早是外祖父唱给我的,如今虽然在编曲和表达方式上有所改变,但它的精神是不变的。这是一首唱不完的歌,所以我希望通过这首歌提醒原住民孩子,是歌让我们勇壮,是歌让我们汇聚在一起,不要忘却了这些熟悉的旋律。《美丽的稻穗》是我的身份证,是给我自己壮胆用的一首歌。我最初的音乐启蒙来自父亲,有一次,父亲回老家,带回一首卑南族民谣,那一阵,父亲每天都会在晚餐时喝一杯酒,然后唱给我们听,这样听了一两年。这些曲调连同我那五音不全的父亲,就那样放在了心里面,这首歌就是《美丽的稻穗》。
我们有自己一个很小的录音棚,可录小件乐器,如:吉他、贝斯、口琴一类。大件的乐器如:鼓、钢琴,会去朋友的大棚录制,但大部分是Midi搞定。创作一张专辑时,我们会先预设专辑的主题。以主题概念先行,确定想写的内容,然后再出曲,最后完成填词。而填词时需要考虑的也不是旋律,而是编曲,这决定了一首粗成品的大体样貌。所以在填词之前,我们就会定下一个大概的编曲思路。这一流程中,词曲创作往往是效率最高的。而编曲则需要反复修改,包括录音,常态是分好几次完成。我们有长期合作的录音以及缩混老师,经过长期的磨合,现在已经能很好的完成我们的想法。一首作品从词曲定稿到后期完成,快则半个月,慢则小半年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民谣创作相对较为简单,原因在于编曲环节被压缩。旋律写作和和弦编配、词作是民谣主要的部分,而旋律写作于和弦编配往往是同步的。大多数民谣写作往往被和声桎梏,原因在于对和声学的理解太浅,以至于和弦链接套路化。这也是被诟病的重要原因。相信有一定吉他水平的朋友都是有写作能力的,无论是先词后曲还是先曲后词都需要所谓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一种强烈的创作欲望。尤其是听到其他作品或者是看到什么电影或者是什么桥段都能被刺激。我相信,在创作那段时间,作者内心几乎都是纯净的,想写好作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