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子腔,中国传统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因以硬木梆子击节而得名。陕西的同州梆子和山西的蒲州梆子(今蒲剧)是现存最早的梆子腔剧种,它们对梆子腔基本音乐风格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陕西的秦腔、山西中路梆子、北路梆子、河北梆子、河南的豫剧(河南梆子)、山东的山东梆子(曹州梆子)、山东的莱芜梆子等,均属梆子腔。
我国戏剧有四大声腔系统:皮黄、梆子腔、高腔、昆曲,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留存剧目最多的,当数梆子腔。其实,皮黄也可以算作半个梆子腔,因为皮黄是由"西皮"和"二黄"两大声腔组成的混合声腔系统,而其中的"西皮",则直接由梆子腔演变而来。我国有大量的戏剧剧种属于梆子腔系统,还有许多非梆子腔系统的剧种,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到过梆子腔的重大影响。从戏剧音乐的结构形式来分,我国戏剧可分为曲牌联套结构和板式变化结构两大基本形式,前者又称为"联曲体",后者又称为"板腔体"。梆子腔是一种形成最早、最曲型的板腔体结构形式。所谓"联曲体",是把许多首乐曲按照一定的宫调类别和排列次序组织起来,变成整套的乐曲,通过曲牌的更迭来实现旋律的变化,属于多曲体结构形式;而"板腔体"则以一首乐曲为基础,运用各种节拍形式(即板式),将这首乐曲作种种不同的变奏发展,属于单曲体结构形式。
“梆子腔”是我国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其最主要的特色是用硬木梆子击节来控制节奏。它是最早采用板式结构变化的戏曲之一,发源于明朝末年的西秦腔。西秦腔和各种 民间以及地方方言相结合,逐渐演变成为梆子腔支系。梆子腔起源于我国陕西地区,陕西在战国时期属于秦地,所以梆子腔也是秦腔的一种,是陕西、甘肃一带的名歌、民间小戏法逐渐发展的一种产物。它以不同的板胡为主要演奏 乐器,调式上面多为徵调式,分上下句的唱调,流畅华彩的花腔乐句夹杂其中,起到必要的辅助作用。曲调采用七音阶结构,多跳进式旋法,擅用闪板,音乐风格粗犷、激昂、悲 壮又高亢。从音乐的结构形式来划分,戏剧音乐可分为板式变化结构和曲牌联套结构。梆子腔就是我国最早的、最典型的一种板腔体结构戏曲。板腔体戏剧音乐,运用各种节拍形式,展 现出不同的变化节奏。梆子腔的音乐将一对上下句作为基本的结构单位,上句和下句字数基本上相等,或7个字,或10个字,句子之间有明显的标志,也就是乐句的落音。
戏曲腔调,京剧唱腔的主要腔调之一,一般认为出于梆子腔,明末清初秦腔流传至湖北襄阳一带,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成襄阳调,后称为湖广腔,又称西皮。西皮腔流传亦甚广,湘剧、桂剧等中称为“北路”,粤剧中称为“梆子”,滇剧中称为“襄阳调”。京剧西皮则是早在乾隆四十四年秦腔演员魏长生入京后,在徽秦合流的基础上,于道光年间湖北演员王洪贵、李六、余三胜等入京,带来所谓楚调,再一次促成徽汉合流而形成的。西皮腔属板腔体,其结构特征以七、十字句三个词组首字为标志,为抑扬扬格,即所谓“眼起板落”。旋律多跳进,曲调起伏跌宕,节奏形式多样,速度较快,胡琴 京剧唱腔定弦为la,、mi,唱腔最后大多结束在宫音上,具有宫调式的特征(旦角为徴调),与二黄相比,具有高亢、激越、活跃、明快的情调特点,又用于表现活跃轻快、慷慨激昂的情感。西皮的板式类别丰富,有“原板”、“慢板”、“快三眼”、“二六”、“流水”、“快板”、“导板”、“摇板”、“散板”等,也有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