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跟隐喻不是电影所特有的,可以说日常生活里我们所能触及到的事物多多少少都有象征性,这真的就看你细心不细心了。解析,不只是解析文学、艺术、影视作品,解析是可以从历史开始到文明结束都一直存在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知道“绿帽子”是什么意思,但是为什么一定要用“绿”这个颜色呢?这本身就是一种象征性的表现手法。再比如,你知道一个对勾是耐克的标志,但是为什么呢?哦,原来是源自希腊神话里的信使赫尔墨斯。鲍德里亚说我们生活的整个世界都被“全息地图”覆盖,我们所参考的标准,我们理解事物的角度都存在着虚假的层面,而解析的过程正是不断撕掉附着在真相上的假象。
你所遇到的窘境不是电影不电影的问题,你所遇到的窘境,是你是否细心观察生活的一切的一种习惯。要知道我们的世界都被假象笼罩着,我们的世界处处都存在拟像。这个习惯有用吗?坦白讲,真的没什么卵用,一个人活着,一日三餐足矣,其他的不需要,但是那跟猪又有什么区别呢?解析不仅仅是为了看透真相,更是艺术之美的一大维度。你或许常常听到电影像诗歌,电影像梦,电影像这啥,电影像那啥,可是就是没人告诉你电影他自己是个啥,当然他自己也未必清楚。现在的文艺工作者打进艺校那天起就是搞艺术的了,一毕业自然而然就以艺术家自成了,他当然不能跟你说明白啥是艺术,越迷糊越好,这样彼等诸君的作品才能通过艺术这杆大旗抬高身价。毕竟,阐hu释you才是当代真正的艺术,不是么。
首先,电影和歌曲,图画,文章,雕塑等物品一样,同样属于“艺术”的一种,而只有附带有作者思想的东西才有资格被称之为“艺术品”。艺术品的职责就是承载思想,并让更多的人接受这种思想,艺术家们想要的,是受众们品味到他在其作品里埋藏的东西,而非将目光着眼于艺术品本身的外在。所以你问电影是不是真的需要那么多隐喻,我想说确实没那么多必要,因为也不是每一个电影制作人都有成为一个艺术家的心。但若是一个真的用了心的电影制作者,他的作品一定会有象征和隐喻,一个光影的变化,一棵树,一盏灯,全都有着发人深思的东西在里面,值得读者去细细品味。也只有这样的东西,才有资格被称为“电影艺术”。
与文学艺术创作相关的领域,作者在作品中对隐喻、象征的精心布局设置都是存在且必要的。但观者能解读到何种程度,是千差万别没统一标准的,也没必要制定出一个标准将所有人的理解拉至(表面上的)同一水平。文学艺术创作之所以为文学艺术创作,在于其广泛的可解读性、给人以感悟提升。赏析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应该狭隘地去对情节做出界定与定义。观者能读出什么赏出什么是一件极其私人性、个体性的事。因其过往经历、当下境遇、思想深度的不同而产生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