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脊椎动物都可以自行合成VC,除了硬骨鱼,类人灵长类动物,豚鼠,以及一些蝙蝠和啄木鸟失去了这一能力。所以问题不是未能进化出,而是在进化中丢弃了。对人类来说,这个突变发生得很早,在猴子中就已经没有GLO了,而狐猴(Lemur)倒是有这个基因。可见这个基因的突变已经存在数千万年了,可能在恐龙时代结束不久就存在了,当时连猿人都还不存在,显然不是因为人或猿人的生活行为方式而造成的。 灰色是失去GLO的物种。 神奇的是,所有这些物种,它们的VC合成酶系突变全都发生在这一个基因GLO上面,无一例外。这是因为这条反应链前面的产物还有其他作用。这些物种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平时摄入的VC远远超出需要。猩猩食物中的VC可以达到需求的20-30倍,猴子、蝙蝠更是上百倍。有实验给豚鼠的食物中加入额外的VC,但是没有产生任何作用,都排泄掉了....... 有人说GLO合成VC的过程中会产生过氧化氢,会造成自由基等问题。但是者缺乏实证的支持,因为仍然有大量草食和杂食性的动物保留着GLO,而且并没有发现导致GLO突变的选择压,GLO的突变很可能就是随机的。很多互相之间十分相似的物种,有的有GLO,有的没有,有的物种食用着足够的VC但是GLO却随机恢复了活性,跟相似物种比起来它们的生存能力也完全不受影响。可见GLO的突变对于从食物中摄取足够VC的物种来说,是中性的,既不产生正向也不产生反向的选择压。 毕竟,脊椎动物种类这么多,植食性和杂食性物种这么多,只有个别几类失去了GLO,从整个脊椎动物的范围来看确实是比较随机的事件。
因为,合成维生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比如合成维生素b12,就要动用二十二种蛋白质,而制造这些蛋白质需要经过很多道工序。但蛋白质却具有专一性,所以这些蛋白质是一次性用品,如果需要的量太少,就会造成浪费。还有些维生素即使动物本身也不能合成,需要相应细菌的参与才可以。为了某些微量维生素,人体还要养一群细菌,重新进化肠道菌群,甚至再进化个胃出来作为细菌的温床,这就有点得不偿失。 而这些需要很多的能量成本,物料成本,最重要的还有时间成本和场地成本。如果我们可以从外界摄入维生素,我们就可以把这些资源用来干更有意义的事,比如提高智商。 而且我们摄入维生素极其简单,比如我们灵长类动物的祖先,早就开始食用果实和叶子。这些食物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维生素C,远远超过实际需要。古代猿人之所以更聪明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他们吃东西“挑三拣四”,没营养的不吃,不好消化不吃,有毒性副作用不吃,所以宝贵的时间和体力资源就可以用来研究科技,比如锋利的骨刀,贴身舒适的皮毛衣服。要知道,思考可是很费体力的。更何况,生物的进化其实就是一点点小优势经过时间累计所导致的,这就是优胜劣汰,物竞天择。
当时人类都存在这维生素合成的能力,但是有一个人,基因变异,没有了这种能力,或者这种能力比较弱,使得他因为身体的本能而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捕食猎物,提高自己的打猎能力,因而身体更壮,族群的军事技能更强,而吞并了其他的种族,种族中这种勇武好斗的性格导致所有人都习惯于猎捕食物,补充维生素,因而外部的能量和维生素补充更加稳定和充足,人类对自身合成维生素的需求更低,久而久之,人类合成维生素的能力越来越弱了。最后逐步消失。还有就是不存在一个人种有合成的能力,另一种没有,所有的人种都有,但是由于人类捕猎技术都是同步的提高,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人都学会了更加有效的捕猎技巧和种植植物的能力,补充的维生素和其他的营养更加多元化和充足,导致所有的人类合成维生素的能力都退化了。最后消失。 这种过程持续了几百万年。消弭了世界各地人的维生素合成的退化速度的差异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