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暴
于是
白花花的盐堆在暴雨浇淋下缓慢融化,露出漆黑的散发、冤死的少女、遗腹子可怖的显露在她身旁……构想或描述这样的场景,终归是残忍的。但用了一个半小时讲述的故事不止是让我们惊悚,还酿造了悲戚。
今年看过的所有恐怖电影似乎都是“女性恐怖”。单身女人、单亲母亲;或是女人的忌妒心、猜忌心都成了恐怖题材最青睐的主题。唯独《阿娘》这部,一命两尸,女性遭受轮暴后的无助被如此精致的放大,影片创作者甚至动用了别出心裁的“盐”来作为埋尸的手段,实在令人不寒而栗。
据说女性是恐怖电影的最多看客,那么女性会作何感想呢——小心眼的少年眼看着心爱女友遭受性侵犯、还帮手录影时流下了眼泪、嘴边颤抖着邪的冷笑——是痛恨男人没良心,还是哀叹女人红颜薄命?我则是,心寒无比。就因为他爱着她,而她又随便地与陌生的城里男孩接吻,就被嫉恨冲昏了脑袋,甚至觉得看到她流着泪、被那些男子压在身下是活该的,或许他以为,这样可以惩罚她的轻薄或无知。年轻而脆弱的爱情真是可怕。因为少男并不曾料想整个世界可以容纳的邪恶,只当是被抛弃、被欺骗就是天底下最剧烈的伤害。所以这个少男得知少女怀孕后被草菅人命后,他将选择真正的复仇。将当年的四名轮暴犯人一一处死,死前还特意发出恐怖电邮,点名这一系列死亡的源头。
但《阿娘》并非一部推理电影。纵然有这痴情无情男的精心谋划,不露声色地杀人,也仍然是不折不扣的鬼片。自从咒怨之强大被恐怖片一再宣扬之后,人们对于个中逻辑已经非常熟稔。事实上,这是一种极其传统的、古典的人伦道德:做坏事的人一定有报应。于是,似乎有两个冤魂(母亲和婴孩)一起作怪,是阴谋、还是咒怨,就变得扑朔迷离,仿佛杀手也是被冤魂操纵了。
强暴。这个主题恒久而隐讳。似乎在近年来的女性恐怖电影中,直指强暴后遗症的作品还很罕见。而在这个故事里,不仅是冤死少女以咒怨的形式放大这一主题,还设置了一名神经质的女警来以辅助。这位女主人公当警察的初衷就是想要复仇,找到当年强暴自己的男人。平日里心思缜密、待人宽宏的女警因此会突然爆发暴力倾向,神经质地掰开嫌疑犯的手腕——原来她印象中侵犯自己的男人手腕上有道鲜明的疤痕。就是这样,她无法令自己被救赎。这个离奇的案件搅和得她夜夜恶梦,在发现真相时热泪流淌,因她在“受害者”层面和死者冤魂惺惺相惜。带着恶梦的她,看着另一个她从盐堆里浮现出来,流着泪,举着枪,亲眼看着被悔恨、咒怨和未竟之爱缠身的男子自尽而亡。我们很难保证自己一生都能幸免、永远不是受害者。很多伤害只是瞬间发生的罪孽。但人只能自救。法律是苍白而固执的,警察也会是受害者。心灵的伤,显然只能自己去解救。去聆听同样受苦的人,去感悟她人更深更痛的经历,或许会对我们的无助有所帮助,尽管这也是残酷的。
没被吓到,也许是白天看的缘故,不过我更倾向于说是电影本身的问题。鬼闹了大半部电影,在我还在奇怪鬼杀人为什么还要发FLASH给被害人的时候,影片却揭示真正的凶手原来是男主人公。用鬼片的手法拍,实际却没有鬼,有点国产片的意思。将一个熟悉的人设置为凶手,也让本片更像一部悬念推理片。而影片最后的一段又似乎成了伦理片,大谈人性的懦弱与欺骗。影片想表现的内容太多,恐怖的成分就没那么深入人心了。跟那些吓死人不偿命的电影想比,本片有人性多了。
影片的情节类似“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做了什么”,一批人做了一些见不得人的事,自以为能逃脱惩罚,最终还是没躲过死神。而用药物引起的幻觉来杀人,让我想起了一部台湾片“双瞳”。本片正应了我国的一句老话“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
演员李栋旭,他的大荧幕处女作选择了悬疑片《阿娘》,在电视剧《My Girl》中成功扮演绅士角色的李栋旭,在这部电影中李栋旭脱去了以往的绅士风格,在该影片中扮演一位冲动的新人刑警。银幕中李栋旭带给大家前所未有的恐怖感觉。而借此电影相信李东旭在韩国影坛上也会有他的一席之地。
《阿娘》的情节比以前一般的韩国恐怖片题材新颖,更重要的是影片的最后给人以深深的启迪。导演刻意渲染了很多恐怖内容,影片结尾颇有看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