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汤文一直风行,鼓励人实现“众我”,不过现在鸡血文也开始流行起来,惊醒人追求“本我”,弄得满地鸡毛。当然《孤独六讲》严格意义上并不算鸡血文。在我的印象中,台湾人的文笔较之大陆总显得更加温润,大陆人喜欢在看问题上显得犀利、深刻,能够一针见血又不失巧妙,而台湾人则喜欢娓娓道来。《孤独六讲》是这样,如同一碗银耳汤,但你喝着,却依然能尝到那汤底一丝鸡血的血腥味。若作为一本启蒙读物,《孤独六讲》是合格的,其中很多思考问题的角度都比较新奇,例如里面提到“想要快速打破孤独的动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独感的原因”;例如在讲“革命孤独”时,认为孤独是诗意的、美好的,也是只存在于失败之中的;又例如在谈及伦理孤独时提到乱伦的定义问题。这些都是带领读者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式,这已经就是一本启蒙读物的终极目的了。但是如果从更高的层次来讲,《孤独六讲》是没有太多新意的。比如鼓励人追求特立独行、在孤独中追求更圆满和丰富的生命、活出自我,这些都是其他鸡血文里面讲得耳朵里起茧的。而其中所讲的六种孤独,更像是偷换概念来展开,比如革命孤独讲的实际是青春生命的热血和纯正;比如在伦理孤独中提到的“乱伦”,开头举例的“伦”和后面讲述的“伦”,它们的定义不同,是被偷换了的。仅仅从孤独而言,《孤独六讲》给出的解药——在孤独中追求生命的圆满、丰富,更像是一种以毒攻毒。人有孤独的一面,也有追求不孤独的一面,孤独可能是一种状态,但是不是归宿。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大仁大智,都追求自我的终极圆满。对于多数人言,什么是孤独的反义词,什么就是孤独的解药。这也是孤独的难处:什么是孤独的反义词。这不像好和坏,进步和退步,升华和堕落,孤独的反义词好像很多词都沾一点,却无法汇聚成一个词。而对于孤独,《孤独六讲》更像是一种皈依。
《孤独六讲》这本书花了很久才看完,每看几段,总要静默下来深深思虑考证许久才能接着读下去。这本书的(革命孤独)一章我没有看,因为总感觉离自己太遥远,体会不到那些志士们的孤独。第一遍看是在高三,刚刚看的时候正在为份略带青涩的感情伤神,烦躁不堪。慢慢的开始把书中的一段段融合到生活中去,渐渐的变得平静,开始有了不合年龄的成熟,喜欢自己一个人呆着,喜欢找到安静的地方,喜欢只倾听不发言。以为自己学会了享受孤独,学会了倾听,拜托了孤独的枷锁,开始追求孤独。殊不知,自己跑偏了方向,后来因为临近高考,许久未读,才又把心神回归尘世来。后来又读,可能是多了几年的阅历,也可能是去多了几个地方,心越来越大了,有了不同的感触。觉得学会了真正静下心听听自己的声音,在孤独的时候不是这么逃避,而是更完善孤独,保持心中的那份随性,而不是远离人群。
我相信人生来是孤独的,但我不相信人是永远孤独的,可能蒋老师的这本书我只看懂了很少一部分。以下只是一点点心得。上帝和人类开了一个玩笑,造人之时把本来完整的人一分为二,散落世界的各个地方,让他们互相寻找。所以,我们都在寻找,我们都在渴望着完整。现在的我们,越来越孤独,同时越来越害怕面对孤独。每当独处的时候,我们是没有什么勇气面对孤独的,为了逃避孤独,打开手机总想听点什么声音,打开电视电脑看点什么画面,即便闭着眼睛,也总是在想点什么,让自己忙起来,却不能静下来看看自己,检视自己。我们总是在忙,总是在着急,急于寻找工作,急于开始挣钱,急于睡觉(为了第二天的精力),急于传宗接代......急于进入各种各样的角色,急于变得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