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直播本身的“污名化”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为什么今天的直播都是秀场都是夜总会,其实直播平台们不是没有过“从良”的幻想,比如曾经的花椒也有过全民的宏图大志。但是短期内来说,夜总会是经过验证的、最符合市场的模式,立竿见影,而全民UGC还不知道要等到何时。但是这一记春药吃下去也是有代价的,那就是直播平台普遍污名化,大家一想到直播就嘿嘿嘿,这时候你去问一个清纯阳光的女大学生或者白领,愿不愿意去直播啊,她们肯定说还是算了吧我不是那样的女生,这样一来,直播就像当年的陌陌一样,雄起了一把,可是用100年也别想洗白了。
二是直播模式单一和观众审美疲劳的矛盾。事实证明,我们中国的网民总是喜新厌旧的,一拥而上一哄而散的故事不胜枚举。一开始参与直播还能多分泌些多巴胺,时间一长心理阈值不断提升,看着也就没什么意思了。这就好像当年你在陌陌上看到周围都是美女,估计翻个一整夜也不亦乐乎,而现在给你一个陌生社交APP周围都是美女、哪怕她们是真的,恐怕也很难勾起多少兴趣了。当观众口味逐步提升时,直播平台就会分流,部分屌丝和煤老板依然乐此不疲,更多的高逼格们要开始找新的娱乐方式了。
三是直播供给能力不足导致有心无力。前面说过,目前的直播主要就是看人看脸,只要脸足够好人足够有名,配上一些托,对着屏幕念网友评论并回复谢谢就好了。但是如果有一天,观众们不小心了,希望整容脸们拿出一些更有意思的东西,这就抓瞎了,臣妾真心办不到呀,当初你的要求可没这么高呀。
第一,如开头所说,直播市场已进入调整期,抱着“好奇”及“猎奇”心理而来的用户逐渐消失,用户沉淀后真实需求逐渐显现。同时,资本和市场回归理性,大额融资并购交易减少。随着行业由增量市场逐渐转向存量市场,部分小玩家开始转型或退场。
第二,商业模式将更加多元化,广告植入、订阅、游戏分销、会员、内容分发将成为几个主要的商业模式。
第三,直播竞争进入下半场,内容对直播平台用户体验起决定性作用。在过去一年的直播PGC屈指可数,除了《Hello女神》、《饭局的诱惑》,好像找不出其他,专业直播内容在策划、制作方面的高门槛,让许多内容提供者望而生畏,后期传统媒体的切入,将在一定程度上,填补直播领域PGC的匮乏。
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别说是00后了,就连我们90后之中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金庸呢?提到金庸,我的第一印象居然不是书,而是一系列电视剧,也说是有点可悲了。个人认为,不必过分宣传,强制00后了解金庸。如今发达的电视剧制作技术,已经翻拍了好几部金庸小说了,虽然演员演技和政治要求随着时代变换而变换,但是主题和侠义的氛围没有变化。再加上一些纪录片有详细的讲解金庸文化,这就已经足够了。如果非要说了解金庸,花费的时间会更长,重要的是要接受金庸所带来的文化和历史传承,这些能够对社会发展起着怎样的作用。如果这些事情都能考虑到,那金庸老师也会很高兴。
2017年底中国网民将达到7.6亿的数量,直播的用户也将达到3.5亿左右,将有一半左右的网络用户会接触直播产品。另一方面,乱象丛生的直播市场监管越发强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直播也从传统秀场、游戏直播、体育直播发展到泛娱乐直播、直播+垂直行业(电商、音乐、旅游、教育、财经)等更多领域。网络直播已经创造了增长的奇迹,但未来的健康发展还需要自身不断进化和各方面给予支持。要知道,网络直播并不只是“秀场表演”,其在政务、公益等方面还有极大的价值空间有待挖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