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门时,听听无妨…因为说不定你就是通过他了解的京剧。毋庸置疑,通过他产生了大批新生代戏迷和票友,他对京剧在当今社会的推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以后会成为盖棺论定。但是真正进门以后,你就会注意到一个问题,他唱的究竟是什么,是戏么。是带有京剧味的歌,也就是内行人俗称的京歌。哦对了,甚至还带点评剧和梆子味在里面…你要知道,他可是个唱样板戏出来的货…至于你说水平高不高。一方面,天生好嗓子通俗易懂,容易被年轻人接受;另一方面可以追求高音、炫技巧,故事情节什么不管,一概嘎调论处…(并且关键问题是这个人唱戏竟然有政治意味令我极其反感【个人观点】)…记得四大须生余叔岩先生说:唱戏得做高境界是说出来(即现下流行音乐追求的走心)。多听听老先生的戏吧,看看他这个杨门再传弟子到底有没有杨宝森先生的意思…且看前后四大怎么演绎走心的戏。谭门的戏、马连良大师的戏、余叔岩先生的十八张半唱片、就算三五百年后京剧真的灭绝了(并且我可以负责任的说,京剧不用救,我才23岁,就听的如痴如醉,是谁逼着我的么,千万别人云亦云,京剧深深植根于艺术和历史文化间,中国文化不灭,则京剧不亡。这跟中国国情有关,一言蔽之,该听的自然就爱听,不该听的强拉来也是不成的,不能因噎废食,断绝了最精华的玩意儿),照样是最至髓的精华。简单的说,一出战樊城杨宝森先生让我听哭,至于于院的战樊城(一封书信),我只是呵呵,因为我听渴了,想喝水(太平,无味道)…个中意味,自行揣摩;言语不当,敬请谅解;望您能更加喜爱京剧,为国粹的传承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就好几个须生的唱段,就说说唱段的事呗,一是四郎探母里的叫小番,前面的对唱且不去说他,最后这个叫小番。你们随便找个版本吧,也不要和耿其昌先生比了,你们就找个郭德纲的相声。郭德纲这位一向自称是学的哥们也比他会卖力气吧。难怪我一好京剧的朋友老说他是歌王。一是失空斩里的我正在城楼观山景。我最喜欢的版本是马连良先生62年的那个配像版本,当时老先生已经61岁了,要说嗓音条件,明显听得出来老先生的先天条件也掉得差不多了,气息已经不足了。但是听完就一个感觉,换了我是司马懿我也不敢进去,真是从容洒脱。再随便找个于院的版本听听,听完真是吓坏了,脑子里第一反应出来的哪里是诸葛亮,简直就是官渡之战之后陈琳被逼着在曹军面前当众念檄文啊,注意,于院唱出来的感觉不是说,是念。再说说样板戏,沙家浜。这个我已经不知道如何吐槽了,总觉得。于院唱出来的刁德一,其实是个地下党员。
在我看来,在京剧舞台上对大音希声的正确理解在于身上不带麦。于魁智可是戴的哦。真水无味也是抬举于魁智了。怎么没有味儿,看什么味儿了。下面我来评价于魁智老师的唱腔艺术:第一,水。第二,越唱越回去。高人们(比如说我的恩师)打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觉得他次。然后,现在,陆陆续续的青年人也都觉醒了。第三,曾经,主要是曾经,他的颜在相当一定程度上让于老师不那么水。第四,有体制内代表人物和体质捧。例如袁世海。袁世海其人,我不多介绍了——大的方面,懂的都懂。水也看跟谁比。谁也看哪出。于老师伍子胥这出戏的唱还是有相当高的地方的,跟于老师同龄相近的知名老生(张克、杜镇杰、李军、张建国)可能都跟于老师差着点或些。
90年代左右唱得很不错,那时候于院杨派唱得也还是挂着味的,但到后来学的杂了,新戏排多了,就越来越退步了。但他唱得还真就没有些京剧业余传人说得那么差。至于是不是白开水那更是个人喜好不同,举个可能会被群殴的例子,杨三爷唱武家坡梅龙镇跟村委书记和妇协主席谈工作一样,难道杨三爷也是白开水?马老板唱失空斩跟群借华一样飘洒自如,他的空城计照样经典谁说他是白开水了?跟个人欣赏有关而已,一新入门的戏迷喜欢听于院的唱,喜欢听流水快板,你非要说三道四说人家不懂戏不会欣赏,顺便按着别人得头让他们耐着性子去听老艺术家的唱段,逼他们去听反二黄慢板?这不是传扬京剧,这是给京剧掘坟墓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