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片、恐怖片、喜剧片、战争片一直是韩国电影票房的灵丹妙药,但是类型的反复和过度消费也使韩国类型电影饱受诟病。不过,就像韩国喜剧、爱情电影总是会给人以新鲜别样的乐趣和温暖一样,类型的杂糅在为观众带来新奇感的同时,也成为类型片得以延续并释放新生命的必然选择。从这一角度来看,《我的见鬼女友》是一部非常典型的类型杂糅的作品,它十分鲜明地体现出韩国恐怖电影和喜剧爱情片的特色。
从恐怖片的角度来看,《我的见鬼女友》有一条十分清晰的恐怖情节链,从女鬼怨恨不得纾解而大搞破坏到怨念得到满足,此乃韩国恐怖片的惯常叙事手法。从爱情喜剧的角度来看,同样严格按照了爱情发生、发展、高潮、终成一对的线性发展模式,喜剧穿插其中,活泼生动。不过,对观众而言,其实很难分清楚到底那股势力占了上风,恐怖也好,爱情喜剧也罢,真正让人欣喜的是影片对类型的创新和古怪精灵的气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类型的杂糅便是反类型。这部影片便常常流露出反类型的痕迹,就像片中男女主角在谈情说爱时对恐怖片里相爱的男女无法修成正果的慨叹一样。虽然影片中对恐怖片里的男女主角肯定不会在一起给出的理由带有强烈的文艺男女青年的腔调,但恰恰指出了类型创作的短板。不过,颇有些小讽刺意味的是,男女主角虽打破了恐怖类型的咒怨,但终于没有跑出爱情类型的手掌,在老套的飞机场转折的情节之后,在伟大的爱情面前,女鬼也要退避三舍,像所有终成眷属的爱情一样,两个人激情一抱深情一吻。
恐怖、惊悚和喜剧爱情等元素的结合早已有之,杜琪峰的《我左眼见到鬼》便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不同之处在于两部影片中鬼的形象的差异。在《我左眼》中,鬼的形象是非常港式的,始终以搞笑的形象出现,当然其中又常常显露出种种惆怅和郁闷。不过,它还是与港片中的开心鬼、搞笑僵尸颇为神似。而在《我的见鬼女友》中,女鬼形象则秉承了韩国恐怖片中怨恨女鬼的传统,无论是造型、出场方式还是因怨恨而生的各种扰乱男女主角正常生活的情节设置,都十分具有韩国恐怖片特色。只不过,以护身符为符号指涉咒怨的产生以及凝聚延展,却稍显薄弱。
另外有两点令人记忆深刻,一是喜剧,二是姐妹情深。影片中各种抓奶龙招手频频出现,令人不禁想起猥琐的星爷,而当这一切通过女人施加于男人身上,且那男人囧态百出时,其喜剧色彩更加令人捧腹。这般对男性的调侃不禁令人想起“野蛮”系列中的“女性主义色彩”,当然仅仅是加上引号的女权,因为一切对男性的暴力施加最终都化成为男性怀抱里的温柔。虽然观众都可以预料到男女主角终会拥抱在一起,但是绝不会料到那个猥琐大叔竟然会去跟女鬼搭讪,这组镜头堪称神来之笔,也恰好构成了对恐怖片的解构。不知是不是人们迷恋上了怀旧,现在仿佛满眼的电影里都充溢了怀旧情绪,如《阳光姐妹淘》一样,影片还不忘了大秀一把姐妹情深,不过篇幅所限,这一条线索并没有铺开,孙艺珍打开门,忽见姐妹淘,两个大大的拥抱在夹杂着喜剧、恐怖的气氛中升华出了温暖。
如果一部电影能有一首歌、或者一个画面、或者一句对白能够让你铭记,那这就是一部好电影,我一直这么认为。作为导演黄仁浩的首部作品,应该说无论是故事的编排、情节的推进还是画面的处理都是非常出色的。电影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作为编剧和导演于一身的黄仁浩做得很用心。
发自内心的才是好电影。“和一个差不多的人相见,谈一场差不多的恋爱,这才是最好的。但是有1%的人好像不是这样,突然觉得能谈一场心跳的恋爱的人,应该就是那1%了。”每个人都渴望一场与众不同、刻骨铭心的恋爱,,但是,如果是以生命为赌注、以后半生如影随形的恐惧为条件,那,又有几人会义无反顾的承受呢?
艺珍在家里流着泪和朋友通电话“我想我再也笑不出来了。我很累,我一点都不幸福,一刻都没有幸福过。我会一个人这样过完一辈子然后死去,就算我死了也不会有人知道。她说的对,哪个男人会爱我?她还问我孤不孤单,我说了不孤单,说一个人很幸福。可是我怎么会不孤单呢。有些时候我甚至连着几天都不说一句话,我都不知道我是否还在活着。我为什么一直都要说我幸福、我很好?因为如果不这样我怕我会疯掉,觉得我要死了。我也想得到幸福,我也想笑,,我也想得到幸福,,我也想得到幸福。。。。”字字句句发自肺腑,闻者伤心见者落泪。戏,如,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