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个故事。早先的相声艺人撂地演出。摆几条长凳画个圈往里一站,招揽来观众就开始表演。看似简单,但是演什么这学问可就大了,不是说俩人往那一站,我俩今天给大家说一个羊上树,说一个文章会,不是这样,艺人们怎么知道今儿个这群观众爱听什么,这里有一个技巧:艺人说正活前先扔几个碎包袱,看看今天观众的状态。我一边说,“哎,我是你爸爸,我跟你媳妇儿睡觉”一边看观众的反应,也许今天围这一圈的人赶脚儿拉大车的居多,喜欢这种伦理哏,那今天这艺人就先说段托妻献子。赶明儿这群艺人换个地儿,换了一群观众,对“羊角。葱对马牙枣”感兴趣,这时候艺人还说托妻献子吗?那必然是要不到赏钱的,艺人也不会这么蠢。这时候来一段对春联,说完一样把饭钱给挣了。看什么观众使什么活,是一个成熟艺人必须要掌握的技巧。郭也是如此,经过了早期从艺的无人问津到04,05年的声名鹊起再到后来的家喻户晓,他把现在观众们的欣赏水平给摸了个底儿透。那现在大众的普遍欣赏水平是什么样的呢?大部分的时候都是这样一个情况:郭在台上瞪眼胡说屎尿屁,观众在台下照样买票起哄美滋滋。郭每次一扔“我是你爸爸,我跟谦儿嫂我们俩人睡觉”这种包袱,底下观众顿时高潮。那得啦,就说这吧,我费老鼻子劲来一整段的八扇屏人家观众未必听得懂啊。这就是现在的相声听众。他有功底,懂市场,会经营,徒弟们也各有所长。您心里的愤愤不平,主要是因为他本人不再说您喜欢听的相声了。建议您可以多去德云社的小院子听听德云各队的相声,看看郭氏门墙上各位徒弟和学员的表现,也许对郭会有新的认识。
如果郭德纲活在几十年前大师云集的时代,他不可能是现在这样的状态。事实上,几十年前侯宝林马三立这样的大师也不是年年都有三个以上新作品吧,那时的情况是大师有好几位,名家足有几十位,今天张三出一段,过几天李四出一段,又过几天王五出一段,那时候,你根本不会像现在这样,把对相声的关注度几乎全放在一个人身上。所以如果相声界没有像样的同行,郭德纲新作渐无是必然的。那么现在相声同行如何呢?相声新势力可以说独具一格,不断往作品中添加各种现代元素,但是也只是初露头角,还没有哪个作品笑果能达到《我要反三俗》那么火爆。而且他们的作品和传统相声差别太大,基本功展示也非常少,我到现在也只知道玉浩的京剧唱得好。未来他们能走到哪一步,我觉得还不好说。只能说,希望他们在各方面更加精进,特别是最好不要为了迎合观众放弃基本功,因为好像以前还没有哪位能称为相声名家的相声演员基本功拿不出手。天津的裘英俊台风稳健大气,基本功扎实过硬,但也缺少像《我要反三俗》《我要上春晚》那么经典的原创代表作。
说老郭央视春晚、江苏春晚的相声都是经过精心创作的新段子,把大家的胃口吊起来了,结果一听,不是那么回事!当然,就是老段子,用老郭的话说,不敢说多,同样的段子让你听三十遍不带听腻的。对于相当一部分纲丝来说,听老郭的相声已经成了他(她)们生活的一部分。创作不是闭门造车,它需要有经历,需要有生活,主持、演电影、脱口秀、接广告,开饭店,做服装品牌。。。这些似乎与相声无干的工作似乎分散了精力,但也扩大了视野,拓展了创作思路,同时所有收入也支持了相声小剧场。说起小剧场,为什么招收学员,培养相声人才还不收学费,为什么常年免费提供着欢乐,却还要被人嫌弃段子如何。。,以老郭的产业,以老郭的老本,他已经不需要这么做了。还请某些人在抱怨之前扪心自问。如果不是深爱着相声,深爱着这一行,怕它淹没于这个浮躁的时代。这心老郭怕是早就凉透了。
唯一说的一点, 开场白干净利落,自然直接就开始抖包袱 讲段子,相比他徒弟们就不太行,一个开场白老用。 什么“口齿伶俐,表演大方,那是郭德纲”,什么“给大家沉痛的介绍一下” 这些模板还得和郭老师学学,怎样变话不变样的说出来。 至于老段子,那没事,郭一站台上就开心 管他是托妻献子,还是羊上树 只要说 大家伙乐,那他就是成功的。 记得郭有次就说了“他们负责幽默,其他相声大师负责艺术”, 要说艺术,郭说的更好,可是没人爱听啊。 上去讲大道理,那要学校干嘛?
只要不送鸡蛋就行,哈哈哈,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晚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