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知的地下害虫隶属8目38科,共300多种,其中以蛴螬种类最多,共110余种,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是为害严重的一大类群,其次为金针虫,约50余种,再次是地老虎,约30余种。主要包括直翅目的蝼蛄科(如华北蝼蛄)、蟋蟀科(如油葫芦);鞘翅目的叩头虫科(如沟金针虫)、金龟子科(如大黑金龟子)、拟步甲科(如网目拟地甲);鳞翅目的夜蛾科(如小地老虎);半翅目的土蝽科(如麦根蝽象);双翅目的花蝇科(如种蝇)及尖眼蕈蚊科(如韭蛆)等。按为害方式来分类,地下害虫可分为三个类型:昼夜均栖息在土壤中,并为害农作物的地下部分,如蛴螬类及金针虫类;白天栖息在土壤中,夜间出来为害农作物的地上部分,如地老虎类;白天栖息在土壤中,夜间到地面活动,为害农作物的地下和地上部分,如蝼蛄类。食性杂:地下害虫的食性很杂,为害各种农作物及果树林木幼苗、花卉、牧草、中草药等多种植物。农作物从播种至收获的整个生育期都可遭到地下害虫的为害。我国每年因地下害虫危害造成的损失很大,例如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北方地下害虫年发生面积达1533万hm2,减产粮食数十亿kg。危害隐蔽绝大多数地下害虫生活在土壤中,不易被发现,0~250px土层是多数地下害虫产卵和三龄幼虫活动为害的主要土层。一般活动的土壤温度在15~30℃之间。有两个活动盛期:仲春时节,即农作物播种期;仲秋时节,即农作物秋播期。
地下害虫也叫土壤害虫,是指生活在土壤中,并以作物地下部分(包括播下的种子)为主或作物近地面部分为食的害虫,它是我国农作物上的重要害虫,水田、旱地、丘陵、山坡地、林地、果园、草原等均有发生,主要有蛴螬、蝼蛄、金针虫、地老虎、根蛆等害虫。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许多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间作套种面积和复种指数不断提高以及栽培管理方式的改变(如温室设施栽培数量增加、竹笋产区冬季采取地面覆盖保温等方法),给地下害虫创造了一个十分有利的生存环境,使我国农作物地下害虫发生为害日益严重;同时地下害虫为害造成的伤口常引起病原菌的侵染,使农作物遭受更大的损失。地下害虫现已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拦路虎”。
地下害虫分布遍及全国各地,在水田、旱地、丘陵、山坡地、林地、果园、草原等均有发生,而以长江以北各省(区)发生最严重。地下害虫发生与土壤质地、连作年限、含水量、酸碱度、作物前茬及周围农作物、林果、杂灌木等都有密切关系。如小麦一年、二年、三年、四年及四年以上连作年限时,小麦被害率分别为3.7%、4.2%,6.5%,8.7%。不同自然区及不同地势,地下害虫的为害差异也较大,一般南部重于北部,串水区重于旱山区。1983—1992年甘肃定西县南部地区为害率为6.12%,北部山区4.31%,中部串水区9.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