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优势,那就先说说好电影,那说到好电影那就避不开评分这个东西。首先就说说这个评分这个东西。先以豆瓣来看,它的评分体系我是非常认同的,看评分人数也看评分,然后再计算。但是这样就有一个问题,很多好片子会因为评分人数少而导致排名低(不得不说排名这个东西在中国可是很有市场)。比如李安导演的《饮食男女》这个片子,豆瓣评分9.0,可是评分人数只有14万+,所以拍到了第69位;而《楚门的世界》同样评分9.0,但是评分人数37万+,排名20。这相差的虽然只有40多位,但是就因为这40多位,要看到《饮食男女》就得翻到第二页甚至第三页去了,更不要说《东京物语》《摩登时代》这种片子了。我并不是说人数是绝对影响因素,而是这种看人数的方式是有瑕疵的。中国人这么多,可是如果看人数去评价一部电影的话是绝对达不到客观的。中国电影的优势并不在于人多,决定因素还在于人的素质。但是说“人傻钱多”的那就不对了,中国人没有真傻的,有的是缺少看什么层次的电影的水平,你不能说人傻就白花钱去专门看烂片,没有这样的人。我并不是为烂片洗白,如果你非说我在洗白,我更愿意承认我是为中国人“洗白”。第二个是泡沫问题。前段时间微信改变后台接口导致很多公众号大号被揭穿了,这就是文化产业的泡沫,任何产业都有泡沫,楼市有泡沫,现在很火的直播也有泡沫,电影说白了也是一个产业,只要有钱有名可图的地方就存在泡沫。要不然为什么那么多水军刷分刷票房。以我身边的人来看,脑残粉也并不多,其中泡沫成分很多。所以,如果要说人多,哪国人都可以人多,要说钱多,哪国人为了自己想看的电影都会去花钱。见仁见智的问题,就不要这样为自己标榜什么了。我也恨烂片,也恨脑残粉,也恨水军。可是这并不是中国人的特质,是人类的特质罢了。
以我自己来说,看中国的电影最大的一点是更有感染力,更加容易沉浸进去。对于观众来说这就是最大的优势了,相信谁也不想看电影的时候分分钟出戏吧,谁也不想对着一个个面瘫尴尬无比;对于电影制作者来说这也是最大的优势,有什么能够比自己的电影观众看得投入更大的希求呢?对于电影本身来说,这也是最能够体现一部电影价值的地方。电影艺术不比其它艺术,电影天生就是拿来给人看的。毕竟一部电影的问世投入之大是其它艺术难以企及的,侯孝贤拍《刺客聂隐娘》没什么人看得下去,但是人家有人投资,为什么,人家有名总有人买单,不管是钱还是名声。一个民族文化的语境是难以改变的,气氛这种东西是很难营造的。说历史,说语言,说文化,说情感,等等,说白了,就是一个感染。有感染不是说没有差评了,至少代表看得下去,并且能够引起情感变化。
我觉得优势还是有的。第一点:人口多,语言统一,市场大。这对于电影产业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中国的经济在发展,电影消费人群在不断增多。其次人多意味着在相同条件下人才会多。第二点:国家跨地域非常大,这意味着可拍摄的地域文化非常丰富。第三点:历史悠久。因为历史长久,所以可开发的故事系列便非常多元。从春秋战国的战乱,汉唐的统一,外族入侵等等。一个民族的历史长久,文字统一,意味着其可开发的潜在文化资源丰富。不要动不动说中国的商业电影不行。中国大陆电影真正商业化才10多年。一个产业的繁荣需要时间的沉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