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最阴险的套路,看如来如何猛黑道教?
-1-
在乌鸡国一回中,如来的几次出手确实有点不地道,严重损毁道教声誉。具体来说,其招数有二。
第一坏道派形象。
在佛派掌管的皇家寺院宝林寺中,僧官居然明目张胆的豢养道士为奴。在原著中,孙悟空一逞威风,和尚们立即让到时出丑,“那道人没奈何,舍了性命,不敢撞门,从后边狗洞里钻将出去,径到正殿上,东边打鼓,西边撞钟。”
一群和尚内斗,让道士去钻狗洞,这是何等的丑态。而这只是和尚们平日戏耍道士的一个缩影。
可以想象,日常中这些内容展示在信徒面前,对道派的形象是多么大的杀伤?
-2-
第二是毁道教根基。
宗教靠什么传播?很多人肯定会说是靠理念。宗教唯有理念打动人心,才能培育信徒万千。这种说法没错,但在古代却必须有一个前提---统治者的信任。
试想,假若统治者不信任这一宗教,不允许传教,何来信徒来朝?
这一点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千百次地证明过。比如唐朝与老子攀亲,把道教奉为国教,就有万千道士与高管结交,民间香火源源不断。而在清朝,顺治皇帝与青灯为伴,孝庄、慈禧各个都是老佛爷,民间佛教香火旺盛远超道教!
因此,统治者的信任永远是宗教发展的根基。而在乌鸡国,佛派却试图拔掉道教的根基。
原著中,乌鸡国王对狮子精所变的道士非常信任,与他结为异姓兄弟“与他同寝食”。可狮子精却将乌鸡国王推进御花园的深井中,三年不见光日。
日后重见天日,乌鸡国王得有多么的恨道士?
-3-
可能有人会说,青狮精变成道士、宝林寺豢养道士,是不是无心之失?或者是作者吴承恩运笔时根本就没多想,日后被过度解读了呢?
事实绝非如此,原著这一细节说明一切。
当在乌鸡国大殿之上,悟空戳破青狮精的身份,他立即脚下抹油,“夺了这宝刀,就驾云头望空而去。”
此时,青狮精若抽身离去,没人能拦得住他。可不久之后,他却又从旧路跳入城里,变成唐僧模样,继续与悟空缠斗。
按理说,此时青狮精已完成惩罚乌鸡国王任务,没必要再回去给找悟空麻烦。可他为何还要去而复返呢?就是要伺机再次变回道士形象,迷惑世人。
这一点在86版《西游记》中描绘得更传神----一番争斗后,青狮精又恢复道士的面目。
事实上,青狮精的本来面目并不是道士的行头,而是满目狰狞的狮子怪。
狮子精战力最强的时刻是野狮子形态,可为何最后他要变成道士装呢?青狮精的用意很明显,我不是和你孙悟空比试武功的,而是专门来黑道士的。就是要在满朝文武面前贬损道教,看你们的国王是怎么被蛇蝎心肠的道士害死的,看你们以后谁还敢与道士交朋友。
-4-
如来为何专门指示文殊到乌鸡国黑道教呢?无非是为了这一国的香火。
虽然,乌鸡国王是礼佛的典范,“见到西行去灵山朝拜的和尚,他总会好生款待、嘘寒问暖。”
但乌鸡国王尊重佛教,却并不表明他对道教恨之入骨。相反,乌鸡国王很可能对道教保持着同样的尊敬。
试想,一个终南山巡游的普通道士,何以能与国王同寝食?一是这个道士有本事能求甘露解决乌鸡国的旱灾。
但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乌鸡国王本身对道教并不排斥。信佛又信道,来者不拒。可谁成想,这样一个佛道通吃,却意外招来杀身之祸!
-5-
其实,类似的“黑人”套路,在如今也不鲜见。
比如,在方便面行业,两大巨头之间,今天你爆出我的股权结构中倭寇占据控股权,明天我传播你纸桶包装物荧光物质超标的消息,相互抹黑。其用意不过是毁对方名声,将之挤出市场。
再比如,加多宝与王老吉在红罐商标上的角力,相互剑拔弩张,其目的就是要毁掉对方立业的根基。
世事相过千年,可现实中演绎的“黑人”套路,还是耳熟能详,谁之过?也许只有天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