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舞台上,瞬间的“脱离自我”我是体验过的,一般这个瞬间也是角色的“情感巅峰”。在情感巅峰的体验中,之前为了表现角色而做的内部和外部技术准备会集中爆发,这也是一个话剧演员很大的快感所在。然而,在一部戏当中,不可能时时刻刻都是“情感巅峰”,有更多的时间,演员是处于“知道自己在角色中,并可以保持自己在角色中”的这种状态。在这种状态的时候,更多的是靠表演技术在演绎。这种能力是靠长期的表演技术训练所得到的的。斯坦尼早期强调内部技术,体验角色基本靠想,靠悟,靠琢磨,心理调整占主要因素。后期也一并强调外部技术,外部技术可以支持和诱导内部体验的产生。在台上所谓“虔诚了所以叩首”和“叩首导致心境虔诚”,是内部外部技术相互影响的一个概念。
所以,舞台表演需要人类对于情感和身体的支配达到一个非常好的地步。一个优秀的话剧演员一定非常善于控制自我,不可能从角色里出不来。倒是听说过一些没有表演训练基础,靠本色或是先天条件演出的影视演员,偶尔有“出不来”的情况。真正忘记自己的时候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基本上不存在的,因为在潜意识里,我们还是在演戏。我们平时演戏当中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把注意力都放在行动与判断上。不过职业演员的本事就在于在进入角色状态之后,依然能及时回归自我。俗话说“进得去出得来”,否则就会有精神危险。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演员彻底融入角色忘记自己的话,那么他的对手是否也能与他同样融入角色呢?这是绝对没有办法保证的!那么对于已经忘掉自己的演员而言,他的行动是没有办法控制的。换句话说,他既然忘我,就意味着忘掉了自己演员这个身份。既然如此,他的每句话,每个反应都是他理解的角色的反应,而不是作者对角色规定的反应。有点拗口,但是简单说,演员完全融入角色,那么观众看到的将是一个疯子。事物都有两面性,入戏固然不易,但是完全的入戏和完全的出戏其实都是不可取的。所谓出戏是相对入戏而言,可以理解为演员的第一自我,也可以理解为演员对于角色的控制力。
某部分性格特质迥异的演员曾经会有某些瞬间,忘记了自己是谁,要不然当时布莱希特不会评价在舞台上害了人的演员是最差的演员。确实有人在舞台上某些瞬间能够完全忘记了自己,但其实认真分析,与其说忘记自己,倒不如说是甘愿享受扮演某种角色或沉浸在某种情绪中的感觉。这种现象与演员的生理状况与心理喜好都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一个从小受父母压迫很重的孩子,当了演员,一定喜欢大吼大叫或者大声说台词。因为他得把肺部的经络打通(长时间受压迫产生悲观情绪会使肺部经络堵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