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看电影的海报,便觉得有了足够的理由看下去。熟悉西语电影的人,都会会心一笑。左一RICARDO DARIN阿根廷国宝级的演员,尽管每一部电影,我都觉得他是在演自己,或者说在演成千上万的阿根廷人,他的出色之处就在于他并非光彩照人的华丽演员,而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右边演员,JAVIER CAMARA在无数西班牙电影中出现,也在阿莫多瓦的电影中出现多次,基佬直男角色都可担当。而导演,更是我非常喜欢CESC GAY,当年的一部青春期同性题材《西班牙处男》让我回味了好几遍,至今低徊不已。
编剧和导演的风格都是陌上花的节奏,徐而不急。不在于情节的反转或者人物塑造的冲突,而在于节奏和氛围的铺设。CESC GAY画面中的西班牙,永远都是这样,看不出时代,看不出经济周期,只是觉得清明祥和。却跟我的想象一致。
DARIN的表演,永远是后发制人的好。看着他,便想起永远的阿根廷的人国民性格。那种傲娇,想让人关心却又无法说出口,想对人好又表现的羞涩难当,永远直来直去,却还觉得自己很有道理。DARIN的范儿也是如此,尽管出演病入膏肓的中年大叔,但黑色大衣穿的范儿——绝对不是病入膏肓的体验。从没想过这两个演员之间的碰撞,结果是基情慢慢又温情脉脉。虽然题材哀伤,但却觉得对话取巧逗乐。米兰昆德拉说,小说最重要的是有趣——一切文艺作品,都必须要有趣。
扯了半天这些有的没得,最后说一点点,这个电影的感受。
关于死亡,尽管我才30出头,但却觉得不得不去想。如果挽回这万劫不覆的空虚,如何对待逐渐丧失的人生尊严?DARIN的角色太过于理想化,但却也不得不觉得是一个出路。
当年西班牙有一部电影,也是讲的安乐死《深海长眠》,讲的是生命到了生无可恋(瘫痪)之后的选择,而这部电影探讨的就是当安乐死已经达成了一定的社会共识,那么在什么阶段安乐死,安乐死和自杀之间的界限在哪儿?选择死亡,是否对你爱的人负责的?
DARIN的角色的表妹说了好几句金句,第一句就是“活下去还需要什么理由?”第二金句,便是“真正的朋友都远在天边,一生中只能见几次”。
影片的故事其实很简单,男主罹患癌症不久将离开人世,已经与他分开多年的好友在妻子劝说下,抱着以后尽量不留遗憾的心态坐很贵的灰机来探望他,从影片只言片语中可以推断二人之前应该发生过龃龉,探望日期定了四天,影片的主要内容就是展现二人在这四天中的各种平淡无奇的经历。这些经历主要是与各色人等打交道,总结起来就是告别和料理后事,这些人有男主男配主动找上门的,
像主治医师、葬礼服务公司职员、儿子、宠物狗兽医、收留宠物狗的陌生人,也有一些不期而遇的,像前妻、关系尴尬的同行夫妻俩、受赠过男主绿帽子的倒霉蛋(四天男主和男配要巧合遇到这么多人和事,一不小心就有陷入雷区的危险,还好导演处理得自然而然),实在琐碎而无聊。正如前面说的,对于这次久别重逢,男配一开始是拒绝的,他抵达目的地第一件事,是找个酒店深呼吸来一番心理建设,这才硬着头皮、冒着尴尬症随时发作的风险去敲门探访那个将死之人,据说曾是自己的好朋友。虽然影片呈现的桥段散乱平淡,但作者很好地找到了一个着力点(亦是线索),即男配从嫌弃不解麻木敷衍而来到逐步缓和趋于理解并依依惜别转化的心路历程。
我喜欢的电影中有这么一种,就是影片所有桥段均取材生活日常,平淡无奇,几乎看不出来表演的痕迹,看似散漫无拘的台词、场景,其实有着精巧的设计内核,每一帧画面、每一句对白都体现了编剧和导演高超的艺术匠心,
你几乎感觉不出影片的刻意,但又觉得表达是那么恰到好处,印象中深刻的同类电影有《爸妈不在家》《一次别离》《周末时光》,这部影片同样可以纳入这一光荣行列了!如果耐心看完整部电影的话,就会发现影片不动声色的散漫剧情里蕴含着巨大的冲击力量。没错,煽情也讲究段位,看春晚听佟铁鑫和杨洋唱那种歌很多人也会哭,但我心里终究觉得不怎么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