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又让我想起萧红的小城三月的最后一句"不久春装换起来了,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边城看了几次哭了几次,小城三月也是看几回红几回眼。
今天利用上下班乘地铁的时间重读了边城。读到最后“1933年冬至1934年春完成。”合上书,我还在地铁上挤来挤去,突然就很想去吊脚楼看赛龙舟,躺在大岩石上晒太阳,陪祖父一起喝老酒,和翠翠一起渡船逗狗。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棓子。
《边城》沈从文先生在芷江县,度过少年时代,1984年春我在北京拜访,沈老对芷江县的回忆,《边城》是湘西走出的人,忆湘西民俗文化天地大意。
夕阳铺满江面,薄雾侵蚀江岸,狗在江边等候晚归的小竹筏,翠翠在楼里生起一缕炊烟,热上一壶老酒。《边城》就是这种以这种温暖的印象留在脑海里。
《边城》没啥让我惊艳的。《第十八号猫耳洞》(无删改版)至少比肩《边城》。你看你的,我看我的。不随大流、不让别人牵鼻子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