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知道凌潇肃,是在《关中匪事》里,就是片头曲“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那部剧。那部剧诞生于中国电视剧的繁荣时期,那时候的中国观众是幸福的,没有那么多流量偶像跑来演戏,屏幕上露脸的都是科班出身的专业演员,大家还从来不知道世界上竟然有“演技差的演员”这种生物。(这个时代大约在2005-2006年左右结束了。之后的国产电视剧从好剧连出变成偶有精品。90后们觉得“小时候的剧更好看”并不是单纯的怀旧情结。)凌潇肃参加这种节目,根本就是摔跤手拳打幼儿园。别说是现在,早在十几年前,凌潇肃在《关中匪事》中就已经演得了墩子这种角色,能在同一部剧里自由切换“笑起来露出一口白牙的淳朴青年”和“双眼通红口水往下淌的疯狂复仇者”这两种状态,还不会让人感到尴尬。上这节目的大部分人,和他根本就不能比啊。
宋丹丹:“我特别想跟你说,演员这个职业特别残忍,因为你是被挑选的。人家没人来找你,你就是没活儿干。因为我做了37年的演员,我大概从三十四五岁开始,就没有人找我演戏了。然后你眼看着你周围的朋友,这个红了,那个红了。一点儿不重要!因为你要从事的行业,不是一年两年,而是从事一生。所以,能够做一个不急不躁的演员,永远谦逊,看得见真正棒的人,欣赏得了真正好的表演,永远不去比拼粉丝,你一定会成一个大演员的。你很棒”。
从两位演员上台到最终谢幕,从未有一刻的形象从中跳脱出来,以此构架起的人物关系,深深地嵌在剧情里。所以,你不会觉得语言有任何的突兀,当然语言上能够突破,观感效果上会更好。所以,根据《最爱》这一小片段来谈凌潇肃的演技,是跳不开蓝盈莹的,这是被他们二人深深纠葛在一起的人物形象共同支撑起的舞台。
凌潇肃与蓝盈莹的表演在观感上其实是具有很大差异的,主要是在语言上。但蓝盈莹不时夹杂的普通话、东北话却并没有任何出戏的感觉。一个是本身演技过硬,还有就是凌潇肃的配合。两个人在短短的几分钟里分别塑造了非常鲜活且灵动的人物形象。得意憨厚、朴实、硬气,有着小人物自己的人生体味。
凌潇肃。他表演细节处理得特别自然。像是一边吃糖一边说话,吃完糖之后抠牙,闭眼的时候眼角带着的泪光都能让观众觉得这个演员是理解并真正走进了他的这个角色里,所以每个动作每句话都不像是在演,而是这个演员在这十几分钟里就成为了这个角色。
过尽千帆,一个演员却没人找他演戏,即使一身的真玩意儿,却没人用。本就是名利场,捧高踩低的地方,谁名气大谁就有话语权。生活本身就是向现实不断妥协的过程,由不得你不认。都说三十而立,在一个接近四十不惑的年龄,我想,他做到了不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