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人一样,第一次在现场听音乐会,看现场和听专辑最大的区别就是能很清楚的分辨出声音都是从哪些乐器中传来的,还有能看到大师与乐团各个成员的互动、为五岛龙要掌声的时的可爱,最后还可以鼓掌鼓到手掌发麻。总而言之这种油然而生幸福感是我在现场体会到的附:2016 久石让五岛龙交响音乐会大纪事
一、不断变化的音乐会名字
二、越变越大的五岛龙
三、搭伙举办音乐会不靠谱的主办方
四、迟迟不肯公布的音乐会曲目
五、闹心的雷克萨斯
六、与黄牛的斗智斗勇
七、不靠谱的票务网站
八、盗版公然,正版提价趁机捞钱的东艺
九、种种细节上的不完美
没去现场,听了好心网友的yy语音直播上半场,说实话那个音质下是听不出来效果如何的,不过交响版的冬季花园倒是比我预期好听太多,之前听过原版,小提琴独奏,欣赏无力。人生的旋转木马的一些细微改编也是蛮不错的。关注了音乐会消息这么久,说点其他的。说起来,我大概是国内最早一批知道音乐会消息的乐迷,起初的贴吧有位更早知道消息的,我点了链接看好像是真的,然后告诉吧务,吧务告诉了乐迷网,那边找相关单位核实了一下,的确是真的。然后大家都知道了。。记得之前普及山寨音乐会讯息的时候说过“要是久石让本人来中国,吧里就炸了”,结果还真炸了,虽说只是每天多了几个贴子,不过还是感觉热闹了好多。还和黄牛撕过逼。“高层”说是五岛龙经纪人策划的,就感觉有点不妙。当时刚刚知道五岛龙,因为他之前和久爷合奏无题的缘故(无题世界首演的视频链接Untitled Music 小提琴:五岛龙指挥、作曲:久石让)。没想到来中国也专门演了无题。起初看到价格就有点望而生畏,后来看了曲目表出来就决定不去了。
上次久石让来中国是2010年,在广州星海音乐厅。那一年我高一,《南方人物周刊》用了一整副报道这件事。有一篇报道我看过好几次,现在想来,作者应该是个迷妹,抑制不住从头到尾不断上扬的语调。其中有一个细节被我顽固记住了许多年,坐在第一排有一个OL眼睛带着泪,”打滚了许多年,终于可以见他一面“。另一篇报道出自马李灵珊,笔触冷静,从那时起,我也认识了她好多年。也会想象现场是什么样,于是去看了《久石让在武道馆》一晃又是多少年。昨天晚上在北京展览馆,是此次久石让在中国巡回之旅的开场。这一次北京两站,上海三站,北京两站都在北京展览馆。本次巡回主推的也不是久石让,而是青年小提琴家五岛龙。在久石让指挥《冬季花园》的时候,小提琴的表现最为突出,最后他们对台下鞠躬,握手相视一笑。久石让和我想象中差距不大。精悍,话少,克己复礼,不断鞠躬。可能也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一个奇妙的世界,而这个世界,也不过是另一个殿堂的开场...可是如果见过许多人一起静静欣赏的模样,就不会沉迷于对比久石让的作品是否堪称经典。也许专心地指挥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的久石让,才是他愿意被铭记的另一面。读过许多次他的自传《感动,如此创造》,也读过坂本龙一的自传。这两位日本作曲家都和中国有颇深渊源。不过,坂本龙一念念不忘的是《末代皇帝》里,他的作曲编排被打乱了。他也会直白地抱怨,一首曲子弹太多次,有多令人厌倦。
六年前我读高一,每天的娱乐是中午放学时数山茶花瓣、玉兰花瓣、紫薇花树的枝条,走路的时候踩格子,看天空和树叶;午休的时候看《万象》和《南方人物周刊》。那时候我没有手机,但有一个特别可爱的MP3,霞光一样流光溢彩的外壳,小小的界面仅能显示一行字,里面存的全部都是我搜刮的钢琴曲和轻音乐,比如久石让。是先有久石让的音乐,才开始看宫崎骏的。说也奇怪,故事可以忘记,人物可以忘记,唯一忘记不掉的是情感。音乐就是情感。再简单的旋律,一旦刻入了心底,就永远不会忘记。这才是《千与千寻》那段台词的意义:“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不会忘记,只是想不起来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