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喜欢民谣,但是对民谣的欣赏还是有选择的。之前和朋友们经常聊起这个话题,现如今民谣泛滥成灾,有些很喜欢民谣的朋友听到一些平台今日推荐的民谣歌曲后感到失望,就都去听成熟民谣音乐人的作品,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一些刚起步和在民谣圈中已经存在很长时间的音乐人因为作品不被人知晓而一直没落,然而新的民谣音乐人又一直会不断的增加,因此埋没了那些优秀的作品,就像河水中的泥沙,越堆越多,真正的金子也会被越埋越深,见不得天日。
喝多了就会吐,听多了就会腻。但是下一次心事重重时还是会酩酊大醉,下一次伤心难过时还是会听到泪流满面。存在即是合理的,泛滥的东西证明其有价值,无论是商业价值还是个人价值。说实话15年前,我是对民谣没有任何感觉的。但是当我进入社会,面对很多的高压生活,慢慢觉得自己的内心得不到释放,就开始慢慢听民谣。也许是受民谣的熏陶,自己越来越喜欢民谣。现在觉得,无论是泛滥还是经典。对我来说,能给于我内心的释怀就是最好的民谣文化。
文艺是民谣的一个代名词。不知什么时候,民谣与文艺有了分不开的关系,很多人觉得听民谣就是文艺,写民谣歌曲更是文艺的象征。这是民谣越来越泛滥,真正想把民谣做下去的因为没有经济条件,因此他们的想法不能付诸于作品之中,只能以demo的形式展现给听众,但却很难打动听众的心。如李志,赵雷等知名民谣音乐人他们也是从这一步走过来的,所以听众应该给那些优秀的却不被人知悉的音乐人机会,多多支持他们。
任何时代,只有资本才是推动一个事物明显发展的原因,民谣让很多歌手咸鱼翻身,也让唱片公司,投资方,酒吧地下歌手都看到利益所在。事实上,随着民谣的泛滥,很多歌曲也出现了无病呻吟,故作忧伤的问题,很多人高呼“民谣已死!”而事实上,很多不同曲风的歌曲也出现了一味博人关注的毛病,失去了认真的意味。
整个社会都在高压的氛围之下,伴随着高的生活压力和情感匮乏,民谣抚慰了很多焦虑的情绪城镇化建设,很多人经历了小巷村道,小河流水变冰冷大楼,交通枢纽的过程,《成都》、《安河桥》这类怀旧的民谣给了人们怀念的地方。所以为了缓解这种都市气氛,才做出这么多民谣来抚慰人心。
好歌太少了,毕竟华语乐坛发展到现在,已经很少走心之作,更多的歌曲为了炫技而非抒情,在春晚类型的高昂激情的大量歌曲之后,《董小姐》《成都》这类甚至没什么技巧,甚至简陋伴奏的歌词,如同一碗温润的粥,安抚大众浮躁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