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也是电影产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中国商业电影真正起步也就是从《英雄》开始的。之前国内电影产业基本是乏人问津,后来才开始在资本的驱动下雨后春笋般地野蛮生长。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必然是先良莠不齐伴随着无序生长,之后才能在整个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去粗取精,优胜劣汰的。这和互联网产业倒是有几分相似。
韩国电影真正超过我们的,是他们的电影工业化程度高过我们,他们类型片的成熟度比我们要好很多,但我不认为这体现的是深度。
一边是曲高和寡的艺术品,一边是外表光鲜的垃圾,叫好又叫做的电影,我们太少。
韩国电影的成功很大一个原因是其电影产业的不断完善,导演本身对电影艺术及商业运作同等重视,不仅看重影片的艺术水平,同时也注重其商业价值,很好地做到了两者平衡。 对于整个韩国电影,形成的完善机制让大多数电影都能有很好地票房。
只要改革了审查制度,该用电影分级制就可以解决了
今年年初的时候韩国上了一部故事片《许三观卖血记》。这部电影的原作是国内很有名的小说家余华,而《许三观卖血记》也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许》原本也是准备让姜文来导的。那为什么《许》最终变成了韩国电影,许三观成了韩国人呢?只是因为这个故事所发生的年代,和这个年代所发生的故事都是触碰不得的,是中国敏感词里最敏感的一部分。所以一个中国作家描写的中国时代背景下中国小人物的故事,最后不得不漂洋过海改宗换祖的去到了他国。所以“韩国电影的深度是否国内电影已经无法企及”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是要问为什么?这是“体制”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