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原著素有“史诗巨著”之称。因此,想要评价电视剧《白鹿原》的“史诗”呈现成功与否,解读剧中所呈现的影像美学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些影视作品往往将目光聚集在戏剧化的个体关系身上,用情感的共鸣将现时的观众和彼时的历史连接,打破历史封闭的边框,弥合历史的裂缝,如同本雅明笔下的历史天使一样,试图“把破碎的世界修补完整”。
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本身已经摒弃了这种宏大叙事的渐进历史观。陈先生并没有将个体的命运与国族的兴衰同步,而是试图找出革命宏大叙事背后的残缺和矛盾。像本雅明历史天使眼中所看到的一样,“在我们认为是一连串事件的地方,他看到的是一场单一的灾难”。
在这点上,电视剧《白鹿原》用恰如其分又极具创意的镜头语言对应了原著的历史观,从而脱颖于同类型题材的影视剧作品。剧中大量出现的广袤荒野,空中浮云,确立了全剧宏大、超然的影像美学气质。
其中最为鲜明的无疑是无边无垠的金色麦田。这个镜头中,麦田向四周不停扩展,消解了中心也消解了源头,消解了进化也消解了发展。麦田中心的人物不再是历史车轮下螳臂当车的蝼蚁,也不再是马车上奋马扬鞭的胜利者,而成为了无限扩展的宇宙中浮游的一点,也成为了原著中白嘉轩在仙草死后对于人生的顿悟:逝者如同断裂的车轴,而剩余的车轴仍旧在循环中被进化裹挟,毅然向前。
1940年,沃尔特•本雅明在生平最后一篇著作《哲学历史论纲》中描绘了“历史天使”的形象:背对未来,面向过去,被进步的风暴吹向天际。1988年,陈忠实开始书写自己的“历史天使”:白鹿跃过莽原,历史在纸上徐徐展开。《白鹿原》问世25年后,这部“民族的秘史”终于以电视剧的形式——也是陈忠实先生认为的最理想的改编形式——重新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
“反渐进历史观”的视觉呈现
国内其它同类型家国历史题材剧往往试图“以小见大”,
将历史的厚重浸漫于个人命运之中,用革命的线性发展逻辑——从一个黑暗的奇点进步到一个光明的未来——解释个体的挣扎和无奈。
“反戏剧化”的摄影呈现
剧中大量使用了航拍、俯拍、鸟瞰镜头。这些精彩的镜头不仅仅为电视剧提供了一种所谓的“历史苍茫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