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家》的成功在于它独到的细节处理和故事情节中对人间纯情的赞美。另外加上它的创新,以无声和黑白电影的形式进行,在刚开始看起来有些别扭,但是影片确实是一种极大的创新,加上它的背景音乐和恰到好处的字幕,还有对画面的处理。都让人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影片还有一个成功在于大多场景是无声的。《艺术家》在简单的故事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情感,它不是黑白默片那么简单,它所展现的电影工业的发展对世界,对个人带来的影响都很大。
《艺术家》官方宣称的拍摄成本为1500万美元,BoxofficeMojo上显示其全球总票房已经超7654万美元。
《艺术家》女主角Peppy住所,是现实生活中玛丽·璧克馥(Mary Pickford)的住所。玛丽·璧克馥是默片时代的巨星,当选了第二届奥斯卡影后。
《艺术家》的画面长宽比率是1.33:1,这正是默片时代常见的画幅比。现在,很多电影画幅比都是2.35:1了。
在《艺术家》之前,北美主流院线上一次播放无声长片是1976年,那部电影恰好就叫《默片》(Silent Movie)。
《艺术家》中角色的所有舞蹈场面,都由演员本人完成。
《艺术家》没有使用镜头推拉,因为在片中的年代,镜头推拉技术还没有发明出来。
《艺术家》以黑白默片的表现形式拍摄,音乐、字卡交代剧情,音效、双关阐述默片与有声片的艺术形式与角色关系,值得玩味。
片头衬着传统配乐的字幕图案来呈现演职员名单。以一段科幻冒险片引领开场,之后发现这不过是电影院中正在播放的一部“戏中戏”,伊始就已透过为默片配乐的雄壮交响乐来暗示“有声”与“无声”的紧密结合,来营造反讽效果与隐喻意味,颇具巧思。
故事上则采用年代体,最初时间为1927年,正值默片与有声片交替时期。世界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便是诞生于这一年。而《艺术家》中的男主角乔治.瓦伦汀是无声片时代的大明星,他在影院外做宣传时与迷恋他的女影迷佩蒂相识。而佩蒂恰好在这个有声片崛起的时期进入影坛。
这是一部聪明的电影,它拿起了“黑白”“默片”的噱头,却也拿起了票房失利的风险。在法国本土,正是因为电影宣传的失利,加上“黑白”“默片”字样给人留下的复古印象,票房未达预期,片方只好决定凭借奥斯卡提名的风头,在奥斯卡颁奖后再入影院重映,试图收回一些散落的票房。而在其他国家,它也很难叩响影院的大门,譬如笔者所在的荷兰,艺术院线的上映也不过寥寥数周,普通院线也仅因为奥斯卡该片的提名,才迟迟跟上了上映的脚步。而在美国,《艺术家》摘得金球奖,虽是目前奥斯卡的第一大热门,但目前美国人似乎尚未买法国人的账,影片在近七百家影院扩大展映,票房却低得让人匪夷所思,根据北美票房统计机构分析,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还是因为它是一部默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