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帝国》评点年度佳片时把它夸得花儿一样,又是音乐题材,很对我胃口,欣然觅来欲观,在我塞进光驱之前,伊菲卡妹妹说了一些关于这部影片的坏话,我想也许是她的眼光有问题,再说观片是件多私人的事。于是我毅然决然地看了,看完以后我对妹妹充满了愧疚,觉得自己不该怀疑她,几欲抱头痛哭。后来我们关起门,一块说了很多关于这部片子的坏话,我们知道外面的群众几乎“众口烁金”地称赞这部片子,而且被感动的一塌糊涂。但是我们很毒,很冷酷,不仅不感动,而且心怀不解,现在我决定站出来,逆流而行,说说我为什么不能欣赏《曾经》。
开篇是一个老男人在街头弹吉他卖唱,他的钱被旁边的小混混抢走了 ,于是他拔足狂奔,奋力追逐,穿越大街小巷,终于揪住混混,但他还是把失而复得的钱施舍了一部分给小混混。镜头摇晃得厉害,斯坦尼康的质感透露了小成本的信息。看起来很《罗塞塔》,很达尔代涅兄弟,应该是讲底层小人物悲欢,民生多艰吧,为此我酝酿好了一个纯正无产阶级的革命情操,和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结果全片他就在街头唱了两次,这个设置似乎仅仅是为了遇见女主角。开场段落完全不知所谓,抢钱的小混混再没出现,而小城显得静谧安详,像个桃花源。
男女主角很快勾搭上了,什么修吸尘器啊,弹钢琴啊,唱歌啊,那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赶紧进入正题吧。果真老男人现原形了:“今晚就在这过夜吧。”耶,山雨欲来,巫峡潮涨,好戏开场!!结果女人很CJ地跑开,就差泪奔了。老男人失落了,观众也失落,这多不和谐啊。好吧,你就装吧。果真,老男人很诚恳地承认寂寞已久,好不容易遇上一个漂亮妞,把持不住也是放之死海而皆准的真理。于是女人就把他带回了家。哇,竟然是一个带着女儿和母亲的单身女人,还是捷克移民!可想而知,感情创伤,敏感拧巴,“外籍劳工”,移民问题,很法斯宾德嘛。为了配合,我又把弦调到了严肃的艺术范儿。结果这些深刻的主题都被导演抛弃了。What a Pity!!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只是把几首歌唱了又唱,光唱歌没用呀,你得讲故事有主题啊,不然我直接听CD去。可把我急得啊,总之,很上火,很受伤。
《曾经》(爱尔兰)2006导演:约翰卡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轨道,在那里生息、慨叹、前行。这是一条漫长的线,在路上,感觉有些模糊。停在某个点上回首,过去的实实在在,是一条实线,再看看远方的未来,雾气蒙蒙,是一条虚线。 也许,可能每个人都如《曾经》中的男孩和女孩那样,在某一个势将断裂的点上或挣扎或沉寂,回不去也走不掉。这个点之所以痛苦不堪,是因为遇见了,得到了,又失去了。于是,经历过后的男女就这样,曾经沧海难为水,苦乐自知。 有些人选择坚持,有些人选择放弃,更多的人在命运面前茫然,选择选择。这可能是时间的问题,这可能是意志的问题,这可能是坚守真爱的最后定夺,也可能不是。显然,那断裂的脆弱的爱的付出,已经变为沉重,简单的已经尽可能的复杂了。 老天爷是有分寸的,没有分寸的是自我。好在男孩可以站在街头固执,吉他叮咚,掩藏也宣泄了痛楚。他的女人不在身旁,他的感情接近尾声,或许再生。但是,没有谁可能克服自己的恐惧,尤其在悲伤、孤独和彷徨中。
人生的轨道,有些是平行的,无法相交;有些会融为一体,重叠而生;有些仅仅会相交,成为一个点的交集。男孩与女孩的相遇不是在最初,也不是在以后,而是在它们之间,在不舍和忠实于自我之中,但他们不知道。如同电影的画面那么写实,如同歌声那么悲伤,他们却不知道。谁都会这样,固执的坚持已经付出的浓浓情感,痴心绝对,即使早已不是当初。但厚重的人会忠实于自己的感受;深刻的人会忠实于自己的情感;痴心的人会忠实于自己的爱情,哪怕是断裂,尚且幻想着修葺。 之所以未结束,其实是现实的磨合,在同一事情的两端,拉扯了情感的撕裂。没什么不同,只是意见不合,但这已足够毁灭爱情,足够让男孩看着老DV的欢乐声色,写一首悲怆的歌。这是男孩的选择,重点在于,根本不在女孩那里。
《曾经》中的音乐很好听,串联到整片,足够让人沉浸。独立音乐的魅力就在于脱离了商业包装的条条框框,真情实感,意犹未尽,越发的美。音乐的作用烘托了角色们情感的支点,草根的卖场者和卖花女为独立音乐的发展并入了绝对的浪漫气息。 当赤贫的标志投入观者的印象后,这些赤贫者肺腑的歌声更为让人艳羡,清新、真实、动人、美妙、安全和富足。有钱也许是幸福的,但没有钱也可能会更幸福。从某个角度,导演也是如此説的。
格伦哈恩萨德尔和他的情侣派当马尔凯塔伊尔格洛娃为大众提炼了独立音乐人的生存方式和精神内核,赋予了浪漫积极的情绪。而这一切,不仅对于浮浮沉沉、艰辛万苦的独立音乐人,对于情感上需要获取完整饱满人生的人们来说,也是一次精神之旅。 有爱,有奋斗,有坚持,有互助,有希望,有温暖,就有人生的拐点。这个拐点可以帮助你走出情感的困惑和迷失,让人走到阳光中。男孩和女孩的相遇,不是平行的,不是重叠的,只是瞬间的相交。这个点,是可遇不可求,是残酷浪漫,也是人性的丰满。




